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註冊 Register
請輸入密碼
請輸入姓名
請選擇您的性別
請選擇您的生日
恭喜您,註冊成功!
Thanks!
You should receive confirmation emailsoon.
忘記密碼 Forgot Password
無此帳號,請重新輸入。
Wrong email. Try again!
註冊Register
已經寄送密碼至您的註冊信箱!
Thanks!
You should receive a confirmation email soon.
July 11, 2016
安卓藝術將於 2016 年 7 月 9 日至 8 月 20 日舉辦「夏日時光」聯展,展出來自國內外藝術 家的作品,展出藝術家包括石晉華、林銓居、鍾江澤、陳曉朋、劉文瑄、黨若洪及安娜.瑪 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在這場夏季限定的展覽中,我們邀請您親近藝術,沉澱心緒,感受視覺與心靈的沁涼明徹。
July 07, 2016
漫步在八德路四段的巷弄中,似是踏進一個不屬於城市風景的幻象裡,窄小的巷道風景,緊密的建築空隙,仿若日益壯大的城市中遺落的一角,自顧自地活出繁忙市容中的另一種風貌。吳芊頤在如此幻境般的街道上,以窗花編織故事,少了高大建案的制式外觀,巷弄窗景便是每一個關於「家」的故事起點,吳芊頤運用紙膠帶裁剪拼貼與平面繪畫,重新詮釋此矛盾的景象,她解構窗內景觀,再以多層次手法堆疊出簡化後的色彩,將當代觀點注入傳統「鐵窗花」內,為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增添另一種觀看形式。
June 28, 2016
藝術家們用自身學養創造的痕跡,自然而然與他然因素息息相關,獨特的思路在時而理性時而感性中,成就了更多純粹,而來自主觀的想像與詮釋下,生成作品的樣貌,無論何種表現手法,都成為他們各自的生活儀式。
June 24, 2016
我和許雨仁認識於一九九三年,轉眼間,我們之間的交情跨過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許雨仁是我敬佩的老大哥,多年來,我們一起去馬祖駐村創作、在北京異地相逢談古論今、一起去花蓮旅行、一起喝茶飲酒、一起去鋼琴酒吧唱歌、一起陪著對方渡過悲歡人生,我們透過現實生活而彼此了解,透過了解而彼此欣賞;更重要的是,我們透過作品、創作、品評人物,而鉤勒出各自的內心形象──許雨仁是一個在創作路上一入手就求新求變的人,從師事李仲生的經歷、到水墨畫改革的實踐,到他著重當下、著重本質、著重創作直覺的特質,都足以說明、也足以印證他求仁得仁、求新得新的創作。而我是一個學院出身、水墨畫背景特質強烈的人,從筆墨的講究、書法篆刻和古典文學的涵養、山川人物的遊歷、寫作與古琴昆曲的文化蒙養,無不說明了我的藝術養份來源;但在古典與文人的基礎上,許雨仁一定看到了我的另一條血脈:那就是我的藝術與土地的深層連結,套一句許雨仁的話說:「銓居是艱苦子」,一個農家子,一個深知生活疾苦的人,一個土地裡長出來的人。
June 20, 2016
此次名為「真‧畫展」的時間,恰好是在所謂”當代藝術”狂潮退怯之際, 社會氛圍丕變,我們終於有機會重新思考:什麼東西才不是藝術品? 哪些人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國泰世華藝術中心此次集合散落各地,以不依賴現代科技,像二十世紀之前畫家的方式一樣,長期默默耕耘的一羣實力派畫家,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成果。
June 17, 2016
在電影中,藉著物件或景象來比喻、象徵或暗示某些情節與情緒的鏡頭,是為空鏡頭,簡稱為空鏡。其中又有寫景與寫物的分別,它用創作者獨有的隱喻來闡述背景、時間與事件,讓觀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創作者的心態與想法。
June 13, 2016
霍剛,本名霍學剛,現代重要抽象畫家。1932年於南京出生,祖父霍秋崖為家鄉頗負聲望的書法家,幼時的霍剛,常在家中看祖父寫字,他在自述中提到這段童年往事對其創作發展的重要性,解釋其深受中國書畫影響的抽象畫面安排技巧始源。「我把字當成畫看待」霍剛在記者會談起這段往事時提到,西方觀看漢字的方式,是將字符意義逐出形象之外,以形體「知覺」的方式體會結構美感,這樣的觀看面相與藝術家幼年欣賞祖父書寫書法經驗相似,對其創作啟發良多。霍剛的抽象畫作中,書法字形結構美學,與金石篆刻拆解字體為符號的藝術語言,加之以水墨畫留白的禪意空靈構圖,揉和中西文化意境的理性嚴謹氣質與柔韌內蘊,儼然已成為辨別霍剛作品的獨特風格標記。
June 11, 2016
林莉酈,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以膠彩為其創作媒材。她將年少學習素描時疊壓炭色的習慣融入繪畫風格中,用膠彩在絹布上一層一層薄塗敷染,堆疊出氤蘊濕潤的朦朧感;善用灰色調營造迷濛氛圍,加之渲染出界的墨色,讓畫面散發清冷氣質及陳舊韻味。
June 09, 2016
一顆擺在眼前的紅蘋果,我們該如何描述它的顏色?是亮紅、粉紅、酒紅、暗紅,還是胭脂紅?身處在充滿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什麼才是真實的顏色。殊不知在不同的環境、光源,甚至個人對於色彩的感知,都會造成色彩資訊的判讀差異。要得到真實的顏色,必須收起感官的色彩描述,透過專業色彩管理的嚴格標準與精準控制,相關人員也需具備色彩管理知識,才能達到各產業間色彩的共同語言,確實的將色彩管理結合出版品、視覺品、數位化產品或各產業產出商品,讓文化從具有特色的視覺理念,轉換成具有價值與競爭力的文創資源。
June 08, 2016
這個展關注攝影與圖像,它與兩件事有關,一是過去二十年,圖像充斥我們的生活,人們觀看手機、平板、電腦乃至各種廣告、報章圖片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我們觀看真實的世界。就某個程度上「圖像」是經驗上更具體的真實。攝影作為一個面對真實的藝術,究竟應當如何處理它?
June 07, 2016
雅逸藝術中心將於2016年5月24日至6月30日推出台灣當代新銳展,呈現台灣十三位優秀年輕藝術家們的多元繪畫風貌。他們透過自身經驗與敏銳的感受力,重新思考和觀察生活上的平凡物件,藉由精湛的技法,展現物件不同面向的意義與美感。雅逸誠摯邀請您前來欣賞台灣的藝術新秀們,以清新真誠的創作態度所描繪的美麗心象風景。
June 02, 2016
馮君藍的攝影作品試圖藉著改變對世界的「觀看角度」,而不同觀看角度所發現的「可見物」,均是更巨大的道的揭櫫與顯現;本展包含三個不同主題系列:「光照微塵」、「互為肢體」、「草芥」近百幅的攝影作品和裝置,大多作品為首次發表。不論是否身為基督教徒,我們站在馮君藍攝影作品前面,彷彿從可見與不可見的感知辯證中,體認靈魂的臨現,也就是被信仰上帝的人們所稱呼的道!
May 30, 2016
顏頂生是活躍於80年代獨樹一格的畫家,更是早期隸屬於南台灣新風格的畫家之一,作品風格質樸、內斂,此次在非畫廊展出之新作,作品中多了份自由書寫的隨意,看似隨意、卻蘊含無限生機,創作對於顏頂生而言,經常是另一種生命形塑及自我解放,峰迴路轉後才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May 24, 2016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為紀念已故倪再沁教授對臺灣藝術界的貢獻,特別在他逝世週年之際與東海大學共同主辦「倪氏寓言:倪再沁紀念回顧展」。展覽於3月26日盛大開幕,文化部洪孟啟部長親臨現場道賀,東海大學蔡瑞明副校長、財團法人臺灣時代文化藝術基金會林田富董事長、倪再沁夫人林秀美女士及策展人李思賢副教授君均到場致詞。倪再沁教授家屬捐贈24件倪再沁作品予國美館,由國美館蕭宗煌館長代表接受及致贈感謝狀,並由洪部長見證。洪部長指出,倪再沁幽默嘲諷性的作品在kuso中隱藏嚴肅的議題,因此本次展覽除了是紀念回顧展外,也完整呈現臺灣批判性藝術的發展脈絡。
May 22, 2016
來自金門的藝術家翁明哲,總是在島與島之間穿梭,船上的風景除了一望無際的海之外,是忽遠又忽近的地平線。在離岸或靠岸的航程中,故鄉與他方漸漸地合而為一。翁明哲2016年個展「尋找地平線‧心中的閃閃亮亮」,回盼生命歷程
May 20, 2016
人生,總會有許多每當看到讓自己震懾的風景時,許多人都想拿起畫筆或相機去記錄那美麗的景色,但未必能真正表達出那一剎那,心裡真正的感受,同樣的,藝術家以「風景」為主題,或許也是為了想告訴我們某一個故事,以及隱含在其中的某種我們從畫面上隱約察覺到的感受。
May 18, 2016
走過台灣大小風景,孫少英感受到人與景、與物之間的微妙連結。不同於現代化的機械製造,台灣傳藝家執著於手藝之於工具與材料間的互動。配合不同的材質特性,匠師使用不同的工具,各以獨特的工作姿態進行製作,編織出動人作品。
April 29, 2016
近年發覺人與人之間真實存在著名為”緣分"的線,把性情相近的人們牽引在一起。如科元喜愛的藝術家彼此間也都認識,或有共同相識的人。藏家與作品的相遇自然也是一種,我們與每年青春嶺藝術家的相遇亦然。
April 25, 2016
鹿做為一種理想的象徵使用,指鹿圖就是指路途,也就是指出抵達目的地的必經路徑。本次個展一共展出《我好想變成一個作家》、《獻給那些藝術家的禮物》、《地圖集》三個系列的作品,前兩者檢視外在對於我的藝術思考和學習的影響,後者描述近幾年來我個人內在創作思考的過程。
May 07, 2016
李錫奇先生是國內重要藝術家,2012年獲頒第十六屆國家文藝獎殊榮,以旺盛的實踐力,為臺灣現代藝術樹立典範。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推廣現代藝術,特別舉辦「本位‧色焰—李錫奇八十回顧展」,精選歷年作品,回顧其精采的藝術表現,並藉此彰顯其力求本位的精神。 李錫奇先生1938年出生於金門古寧頭,畢業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科。1958年與陳庭詩、楊英風等人共組「現代版畫會」,亦為「東方畫會」中後期重要成員。不僅作為一位創作者,同時也曾經營畫廊,拓展國內現代藝術展出的環境與機會,讓臺灣藝術家與國際間可以交流與觀摩,加上對現代藝術理念的堅持,延續畫會時代的藝術家角色。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