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註冊 Register
請輸入密碼
請輸入姓名
請選擇您的性別
請選擇您的生日
恭喜您,註冊成功!
Thanks!
You should receive confirmation emailsoon.
忘記密碼 Forgot Password
無此帳號,請重新輸入。
Wrong email. Try again!
註冊Register
已經寄送密碼至您的註冊信箱!
Thanks!
You should receive a confirmation email soon.
January 03, 2016
歲末年終、聖誕佳節之際,感恩藝術同好的支持與鼓勵,觀想藝術中心特別籌辦了「變異錄──鄭農軒、歐靜雲、浮島仙人創作聯展」,邀請台灣新生代藝術家鄭農軒、歐靜雲及浮島仙人聯袂展出。展出作品囊括藝術家近期的新作、創作手稿,共計26餘件。竭誠歡迎藝術愛好者與我們一同遨遊視覺與心靈的變異之旅。
身處現代社會劇變的洪流,人的價值被扭曲變形,我們要如何面對生命的苦悶與憂愁而蛻變重生?歲末年初,觀想藝術中心與觀眾分享一群青年藝術家對生命的思考,以及探討如何藉由藝術作品使生命產生質變。此次展品旨在探討人與群力、道德與傳統權威架構衝突與拉鋸,傳遞著對藝術與文化深刻的思辨。
January 02, 2016
在莊志輝的藝術世界,零碎即一,一即一切。
就像人,在片片斷斷的生活中建構一個完整,「一」卻本來存在於片斷。
零碎的生命身影,因「片斷」而有了連結。
片斷即一,一亦片斷,層層疊疊。
January 01, 2016
膠彩畫在東方傳統繪畫中具有鮮明的風格與特色,其以動物膠為介質,調和水與天然礦物彩色粉末,運筆描繪於紙絹絲麻或竹木材質的繪畫形式。學者研究可溯源至中國工筆重彩之北宗繪畫技法,後來東傳朝鮮、日本,在日本演變為「大和繪」,明治維新後則發展成「日本畫」的主流。膠彩畫在日本殖民時期隨著寓臺的日本畫家引入臺灣,時稱「東洋畫」,以別於歐美的西洋繪畫形式。二戰之後,「東洋畫」的稱呼與定位在臺灣面臨極大爭議與重重波折,最後由林之助在1977年正式定名為「膠彩畫」終於平息風波。
December 31, 2015
林浩白個展「花前絮語」,意旨在花的跟前,低聲延綿不斷地自己與自己內心的對話。林浩白給人的第一印象,如其畫一般溫婉的、安穩的、靜謐的氣息;如花一般高雅的、清新的優雅姿態。儘管兩度獲得奇美獎的肯定,今年再獲全國美術展油畫類銀牌獎殊榮,林浩白依舊保持他沉穩的個性及謙遜的談吐。長久以來,將「花」作為創作主題,以寫實觀察與文藝美學作為底蘊,參酌西方現代的技法,將內在情感和外視經驗交織再現,意圖從古典繪畫中走出全新的表現可能。
December 29, 2015
芒草裡的山道,木麻黃間的風轟;沙堆上的碎石,浪潮後的模糊地帶…
我試圖在這些訊息中找尋一絲與自己有關的連結,不論是自身對過往記憶,或所處環境對應到從前生活經驗,似乎有著某種牽絆引領我的思緒。佇留在這曾令我熟悉,卻又倍感疏離的境地,倚靠著若有似無的餘暉,端詳著這土地予我的一切。
December 27, 2015
從事藝術工作三十餘年,詹健一特別喜歡畫馬。本次展出作品全以馬為主題,勞苦功高的戰馬退役後,回歸大自然享受清靜悠閒的生活。
December 26, 2015
《聚·2016零號集錦》展出藝術家有呂基正(10s)、劉洋哲(40s)、戴榮才(40s)、曾英棟(50s)、陳俊華(70s)、劉哲榮(70s)、王午(80s)、陳佩歆(80s)、彭譯毅(80s)、蔡孟閶(80s)、李政勳(80s)、張庭鈞(80s)等,縱跨八個世代。藝術家們運用多元媒材表述,平面作品涵蓋油彩、版畫、複合媒材、素描;立體作品則展出銅雕與水泥、鐵件,無論具象與抽象題材,一一對孕育成長的土地,有著深切刻劃。
December 25, 2015
「遷徙」是屬兩地「空間」的轉移,藉著旅行、遷徙、探索、回歸,尋找自己及新的視野。時間是最好的禮物,場所提供人們一個存在的真實空間,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因對場域的回憶與情感,透過生活裡細微的痕跡,為其生活添加新的故事進而成為另一段新的開始,那是一座包容著不同生活記憶、情緒感觸與想像力的 遊「園」地。
December 24, 2015
在後現代主義當中,新古典主義的產生絕對是最令人驚艷的一環。楊淑惠以一種唯美派理想化的方式採用古典形式、配合精湛的技法,作品中透露著理性、浪漫、靜態、和諧的完美呈現,於生活題材中灌注入全新的美學意涵。
December 22, 2015
始終用畫筆紀錄自己生長環境的黃敏俊,長期探索著光與色彩的變化,別於傳統認知的三原色,他捨棄藍色,並以洋紅、黃、翠綠三色為主色創作,創建出屬於自己的色彩理論,並將自己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書,於2012年出版《新色彩觀》,呈現其主觀但更貼近大自然中的真實色彩。
December 21, 2015
 詹老師成長於苗栗縣卓蘭鎮書香世家,就學期間受到師長及親友的感染,決定以美術為未來方向。大學、研究所皆就讀美術系鑽研書畫,將理論研究實踐於創作中,多年深厚的美術學養,使得往後膠彩創作中能夠看到線條美、虛實墨韻、空間營造等水墨的精神本質。1985年詹老師任教於東海大學期間與學生一起旁聽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教授的膠彩課程,往後的30年膠彩成為他創作的主要媒材,在教學、研究、推廣等領域也獨尊膠彩。
December 20, 2015
「獻身.郝向晴個展」將於12月16日至27日在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瑞元廳展出。八十六歲素人畫家郝向晴,自習畫二十餘年,繼去年初應邀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大江大海故里情」個展後,真實畫出記憶中大時代下生命悲歡離合與堅毅思念,以獨特自由風格,跳脫傳統學院束縛,樸素寫實卻融合超現實主義及象徵主義,平靜流瀉的情理卻澎湃得令人驚豔。
December 19, 2015
寫意是一種簡練自由狂放的繪畫技法,著重表現物象的意態形神,具有主觀化、誇張化的形象神采,力求酣暢淋漓的大我境界。當代畫家游昭晴近年來潛心投入寫意性繪畫。
December 18, 2015
台灣美術協會理事長林聰明於台北吉林國小退休後,衣錦還鄉、榮歸故鄉宜蘭壯圍,新建了別墅型工作室,有專屬畫室、畫廊、魚池、荷花池…並把台灣美術協會會址遷到工作室二樓。年過半百教職退休,成為專業藝術家,生命的第二春多采多姿,創作也更加豪情奔放,好友艷羨!畫友稱道!山情海韻賽神仙-聰明不愧真聰明!讚!讚!讚!
December 17, 2015
李曉明以和諧為師,大地上的人、物、景為軸,畫出以視覺感官結合心靈之豐富色彩。李曉明在追求繪畫的過程中,多看多記錄生活中的小事,充分體會感受人、事、物的變遷,旅行中的山川河流,人物景觀,這些令人感動,有感覺的物相,儘快的記錄下來,都是豐富的繪畫題材!
December 16, 2015
吳綿珍女士畢業於文化大學經濟系,對創作有著一股永不停歇的熱忱,不曾錯過與藝術有關學習的機會,追求突破自我向上成長的天性,獲得進入美國FIDM設計學院的機緣,從此踏進藝術領域,開啟新的人生視野。在美國設計學院求學過程中,秉持對知識求知若渴的精神,培養美學概念、造型結構、色彩運用,奠定日後服裝與皮件包款設計基礎。畢業後進入服裝設計領域,運用對色彩卓越地搭配能力,以及所學的知識與創作技巧,開始在服裝業界嶄露光芒,因而有幸親自參訪義大利「Gucci」公司、法國巴黎「Yves Saint Laurent」(今為Saint Laurent Paris)總部會見聖羅蘭服裝大師,將西方文化引進台灣流行服飾,促使台灣流行掀起一股新穎風潮。

December 15, 2015
賴九岑習慣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大量的圖像資料蒐集,再將這些虛擬的「圖像經驗」轉化為個人創作的養分來源。作品的創作過程緩慢而繁複,有如一次次的養成,與其慣用之壓克力顏料速乾的特性恰巧相反。他著意消除繪畫筆觸,使用各種工業性機具進行繪畫,使作品表面如印刷品般光滑無痕。但觀者若細看作品則能發現其中充滿令人驚艷的細微變化。賴九岑刻意將繪畫可致的所有肌理和層次往畫面深層處內藏、堆疊,將顏料媒材之使用引入另一個厚實境界。
December 14, 2015
面對自然從中學習體會繪畫的元素,往往來的最直接而明確。繪畫的過程從畫室走向戶外,進而啟發色彩與造形的豐富變化與感受。在大自然的變動元素之中,繪畫的思考不再只處於的靜態物體給予的單純體會而已。而是透過大自然瞬息變幻所引導出來抽象思考,往往可以彌補在傳統古典繪畫表現下的靜態思維之不足。
December 13, 2015
逐漸剝落的記憶在時間的皺摺裡殘留,腦中的風景形成一種魅影似的殘念,心中飄浮的島始終在兩地游移,試圖的在現實中對焦後,徒留一道道的光影,穿梭於法國和台灣之間……,穿梭於現實和虛擬之間……,透過影像的凝視耙梳意念的本質和對時間、空間的探微。
December 12, 2015
紙與筆 兩種相戶共存的工具,透過陳奕伶與許馨文兩位創作者,改變原本實用功能,轉化為非實用性質的藝術作品,在同一展域,激盪出的溫潤、典雅的文人氣息。『紙與筆』兩種材質的對話,兩者在表現力與精神層面,都具有虛實空間的書寫符號。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