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真水無香」──吳學讓書畫紀念展,5月8日起於歷史博物館展出
May 06, 2015

吳學讓,《人類與宇宙》局部,水墨、水彩,145x94cm,1974


現代水墨畫家吳學讓先生,一路走過大時代的動盪,終身奉獻於藝術創作及教育,並優游於傳統水墨與現代革新。「真水無香-吳學讓書畫紀念展」,精選50餘件作品。以極簡筆墨及半自動性的色彩暈染,加上空靈的結構佈局,營造出有如「禪畫」般的抽象畫境,呈現其致力於中國畫現代化的藝術成就。

吳學讓1923年出生於四川省岳池縣,二十歲時考入國立藝專。抗戰勝利後,隨著學校遷往杭州,在校期間於書畫組,主修花鳥兼通山水。在潘天壽、陳之佛、李可染、鄭昶等名師的指導下,吸取中國繪畫南、北二宗及工筆、寫意不同流派之精華,奠定深厚的畫學根柢。此外,他亦曾深入鑽研吳昌碩、齊白石等金石派藝術,使其在早期的自我形塑中,達到出入古今、兼通雅俗的藝術境界,此種融合性藝術的形成,更成為其生涯中最重要的創作指針。

戰後台灣畫壇的現代化改革,起於一九五○年代之初,由李仲生、朱德群、林聖揚、趙春翔等人創始的「現代畫展」揭開序幕,數年後,「東方畫會」、「五月畫會」、「中國現代版畫會」等相繼成立,民國時期以來的美術改革運動,透過上述畫會的推動而重新燃起戰火。六○年代之後,西方抽象表現主義風潮席捲台灣,抽象繪畫的影響擴及於各種媒材,成為戰後初期美術現代化運動中最重要的風格主流。吳學讓有感於現代藝術思潮巨浪的衝擊與中國畫改革的必要性,曾自白說:「我對傳統的花鳥已感到厭倦,在多年的教畫中,我對兒童畫發生了興趣。……借用了這種想法,發展成一個最簡單的形來構成、組合,加以變化,漸漸走上了這個路子。」另外,他還巧妙運用古代藝術如青銅紋飾、瓦當磚銘、易經八卦、古瓷圖案、星象圖譜等象徵宇宙自然、民族文化秘義的抽象符號,透過不同媒材技法的靈活運用,使其作品蘊藏東方文化博大深邃的精神性。

吳學讓的創作曾經歷不同實驗階段。他認為中國畫的現代化,在形式上需借鑑西方最重要的部分在於「結構」與「造型」。早在五○年代左右他便開始摸索,並在近三十年的實驗及演繹中,已然完成中國畫現代化目標:「利用線條書法之美來表現空間,發揮組織、結構的原理,以表達大自然律動之美,以及中國的儒家、道家形而上的哲理……追溯宇宙生命的本源。」他曾說:「中國的書法線條原是一幅抽象畫」、「我是從我的幻想中構思,用書法的線條,畫出符號式的形象,採取了印章的結構布局,述說我心中的故事」,形成具個人特色鮮明的「東方幾何」。


「真水無香」──吳學讓書畫紀念展
日期︰2015-5-8~2015-6-14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四樓(臺北市南海路49號)
資料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閱讀:李思賢,〈故國神遊-俯瞰吳學讓的當代水墨美學與創見〉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