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徐冰與孩子們的「木林森」計畫—「臺灣」,史博館今日起展出
March 08, 2014

徐冰,《森林風景畫》部份截圖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日起展出「徐冰與孩子們的『木林森』計畫:臺灣」特展。本展覽係國際著名的大陸當代藝術家徐冰,兩階段帶領臺灣的學童進行的創作。第一階段是藝術家在受莫拉克風災重創的三地門親自授課,並帶領當地孩童進行創作以及培訓本計畫的種子教師。第二階段是通過網路及種子老師,面向全臺灣的學童提供授課邀請。兩階段學童1400多件的繪畫作品將以各種形式(實體或數位檔)展出,並期待透過網路的認購管道,貼近普羅大眾,將募集所得資源回饋於臺灣這塊土地,讓畫在紙上的樹變成真正的樹。

徐冰是國際著名的大陸當代藝術家,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獲頒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他的作品以獨特的文字類作品聞名,對徐冰而言,「創作始終是永遠隨著生活環境、隨著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以及所處的時代來進行」。而「木林森計畫」緣起於美國聖地牙哥當代美術館、柏克萊大學美術館及太平洋影片庫與國際資源保護機構Rare(稀有)共同策畫的「人類/自然」專案,邀請藝術家深入數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用藝術的方式提高當地人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木林森計畫」起源於2005年徐冰遠赴肯亞考察,隨後便展開「木林森計畫」,以繪畫進行資金募集來恢復肯亞的綠色森林資源。其後,徐冰在巴西、深圳、香港及中國「計算機大賽」平台延續「木林森計畫」,迄今共有20萬名以上的兒童參與過「木林森計畫」。過往「木林森計畫」的系統模式為6至12歲的學童在徐冰指導下轉化自古至今各文明創造出的文字符號畫出有關「樹」的作品。這些畫,通過網上畫廊或美術館展出,被世界各地的人們從網路購藏。此外,徐冰亦將根據學生畫的樹,創作大幅系列森林風景畫,從而促進收藏和系統廻圈循環,讓這些畫在紙上的樹變成真正的樹,生長在大地上。這是一個倡議全球性資源保護的創造性新模式,建立起一個新系統,以募集資金為循環運作,讓更多熱愛藝術、關心生態的人們一同響應環境保護。

徐冰的「木林森計畫」經由靜恩德凱(J&K)於2013年引進臺灣並在屏東三地門鄉落地。2013年,徐冰被Discovery頻道邀請為世界地球日大使並宣告「木林森計畫」臺灣的開展。經過一年的教材授課,網路拍賣等前兩階段的執行,於本館舉行本計畫的第三階段成果展。展覽包括三方面:第一部份為「木林森計畫」的「現在」,聚焦本次「木林森計畫:臺灣」活動,展出徐冰根據臺灣孩童的畫作再創作的大型森林風景畫,並對比展出這些孩童的畫作,此外,並納入「木林森計畫:臺灣」的相關文獻和影像,使觀眾初步了解「大家的木林森」的理念,也延伸藝術家對臺灣主題的思考與了解。

第二部分為「木林森計畫」的「起源」,分為兩個區域:一是“木林森實物教室”,將以史博館的館藏品作為實物教材,從文字與形象的關係角度,傳授知識並開啟孩童的想像力,以這種方式在傳達木林森理念的同時,引導大眾接近館藏品,使文化遺產通過當代藝術與當代人的生活產生聯繫。另一將展出「木林森計畫」2008年在肯亞實施的圖文和影像,拓寬本展覽的國際視野。

第三部份為「木林森計畫」的「未來」,主要包括三個區域:一是當年參與「木林森計畫」的肯亞孩童和樹木現狀的調查影像,以研究「木林森計畫」對其產生的影響;二是藝術家藉由科技手段以一個聲音及影像裝置展現「木林森計畫:臺灣」種植樹木的生長狀况;三是「人、資金、樹木」的拍賣自循環概念呈現區,將對樹木、自然、人類社會的思考與科技融為一體,展示「木林森計畫」藉由藝術項目而推動現實社會,將「紙上的樹變為真正的樹」的構想。本構想由藝術家創作的一個互動裝置呈現。

徐冰「木林森計畫:臺灣」進入臺灣後,建立起計畫的合作夥伴:Discover頻道、屏東縣三地門鄉、屏東縣三地國小、珍古德協會、歷史博物館。本計畫的最後一階段,植樹,預計在2014年世界地球日期間在計畫的發源地三地門鄉種下第一棵樹。


徐冰與孩子們的「木林森」計畫—「臺灣」
日期:即日起~2014-05-04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資料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