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專欄】山中的精靈,藍 | 曾啟雄
August 22, 2014

藍染,近來在台灣興起一股愛好的熱潮,陽明山國家公園,不定時的舉辦「天天天藍」藍染的體驗。在三峽老街的小巷道內,亦有家山藍染色體驗小舖,從遠處就可嗅到發酵的味道。在苗栗的三義進去的山邊,蜿蜒而上的山上,翠綠的山林裡,隱藏著:卓也小屋,是家結合食宿、且提供山藍體驗之新型態經營,具有稍大規模的山藍種植、實際的打藍、製作藍泥的活動。台南的無米樂崑濱伯居住的菁寮老街,也有木藍的染色活動,也是菁寮得名的由來。豐原的葫蘆墩文化中心和草屯國立手工藝中心,也定期舉辦各項的染色研習與活動。其他地方,尚有許多染色的專家,以藍染作為纖維主題表現,展開系列的創作活動,各有規模和特色。因此,台灣近來的許多展示場合,常可見到藍染的蹤跡。深藍的、很深沉的藍色,不是蔚藍的話,就是湛藍、紺藍或就是靛藍了。
藍的種類,在植物學上,可以分成13類。在古文獻裡的《天工開物》裡,則將藍分成茶藍、蓼藍、馬藍、吳藍、莧藍等五種。明代張自烈所編撰的《正字通》引用鄭樵《通志》的說法,說明藍有三種:「蓼藍用於染綠色;大藍如芥,用於染碧色;槐藍如槐,用於染青色,三者皆可作成『藍澱』」。根據《通志》的說法,三種藍分別是蓼藍、大藍和槐藍,大藍就是菘藍,槐藍就是現今稱呼的木藍或印度藍。綜合資料,對於藍的種類,中國古代對藍的認識是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Lour)、山藍(Strobilanthes Cusia)、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 or Indigofera Suffruticosa.Mill)、菘藍(Isatis Tinctorial英文是woad法文是pastel)等四種。至於現代的藍種類,現今知道世界上的藍之品種,有印度木藍、埃及木藍、關節木藍、阿拉伯木藍、銀木藍、野木藍、瓜地馬拉木藍、卡羅萊納木藍、歐洲菘藍、中國菘藍、蓼藍、矛莢藤、山藍、芙蓉藍、藍靛木等等。
藍的古文獻中,出現的最早的,要數《詩經》〈小雅〉裡,出現的「終朝采藍,不盈一襜」的記載。〈小雅〉記錄,好像是在說明採藍的辛苦,採了一早上時間,採不滿「一襜」量的藍草。可是,從採藍的實際工作來看,不論哪個品種的藍,無論使用哪種採收方法,一早上時間的採集量,絕對可以得到好幾車的,不可能會不滿一個襜的量。襜字的意思是裙子,不盈一襜,就是不滿一裙子的量,是很少的量,極可能是怠工的狀態了。整句話的意思,是使用婉轉的方式,表達對君主徵調他的丈夫,前往打仗或服勞役等,長期不歸,讓採藍的婦人無心採藍,一早上採不滿一裙子的量。借用了採藍活動,間接對君主抱怨或者表達對夫君的思念情感,顯示出古代文學《詩經》的文學婉約美。至於文中的採藍,採的是何種的藍呢?是蓼藍或菘藍呢?已經不太重要了。
在古文獻裡,除了《詩經》〈小雅〉外,《漢賦》〈藍賦〉裡,另有「此境人皆以種藍」和「染紺為業」的詞句,表示當時已經有種藍和染藍之種植與染色活動了,才會有如此的記載。在漢代的劉安《淮南子》〈叔真訓〉裡,也有:「以藍染青,則青于藍。」此處的藍,是指植物的意思,白話的意思是用藍草染青色,卻比藍草還要青。文中表達了藍的染色記載外,也和《荀子》〈勸學篇〉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典故,如出一轍。
在《說文解字》中,對藍字的解釋是「染青草也」,是被當作是植物的,沒有當作顏色的名稱說明的。在《康熙字典》裡,藍字的解釋有15個詞條記載,在此摘錄與色彩有關的敘述內容,如下:
《唐韻》「染青草也」
《詩經》〈小雅〉的「終朝采藍」
《周禮》〈地官〉掌染草的「染草藍蒨象斗之屬」
《通志》的「藍三種蓼藍染綠大藍如芥染碧槐藍如槐染青三藍皆可做澱色成勝母故曰青出藍而青於藍」
《古今注》的「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
《爾雅》〈釋鳥〉的「秋鷹竊藍」(註:竊藍青色。)
台灣,早期對大陸的出口貨物中,以稻米、茶葉、蔗糖、油等農產品為大宗,其中藍靛,也是其中的一項貨物。在當時的萬華、台南、三峽和鹿港,都有染料的商店,建築物的商號名稱,還遺留在現今的建築正門上。三峽現今的民權路就是染布街,鹿港還有「染郊(染色的同業公會)」金和順的成立,旗下的染店有三十多家,有「烏坊」、「紅坊」等染坊,是當時鹿港的「八郊」之一,可見其商業活動熱絡的情形。這些染郊下的染坊的工作,除了辦理出口的業務外,也從事染色活動。把大陸進口的布匹,染色後,再銷到台灣各地。染色工作裡,藍色的染坊,所用的染料就是山藍和蓼藍為主要染材,尤其山藍的使用,算是大宗。主要的四大類的藍染植物中,以山藍最能適應台灣的氣候風土。山藍是屬於爵床科,多年生草本,冬天開帶藍紫色小花。台灣的山藍分布區域是非常廣,在山區只要是樹陰下,水分充沛地區,均可發現其蹤跡;在亞洲的分布區域,則是從泰國、緬甸、寮國、越南一帶,包含了中國的雲南、廣西、貴州、廣東、福建、台灣,到日本的琉球一帶,都有山藍的生長和製作工藝存在,屬於南方系的藍色染料。
山藍的藍色色素萃取方式,是以石灰吸附法為主要,在陽明山上角落,偶可發現早期製作藍靛的「菁礐」遺跡。所謂的菁礐,礐就是石頭做成的水池,陽明山的菁礐是階梯狀,利用高低差距,一池一池往下漏水,讓吸附藍色色素的石灰,因重量沉澱池底,漏掉水後,再撈起陳在池底的泥巴狀藍泥,運往山下販售。有些藍泥,是被曬乾,就進入了中藥藥材的流通系統裡販售。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著相同的方法: 「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攪起浮沫,掠出陰乾,謂之靛花,即青黛。」青黛就是靛花,只是中藥的名稱而已。
被當作染料地藍泥被運出後,不是直接就可以染色的,還需要經過放入麥芽糖、米酒等,攪拌培養細菌讓其發酵之程序,才會產生漂亮的藍靛靛花。把靛花撈上後,至於碗內,陰乾後,反覆動作至滿碗後,陰乾就成為早期中國繪畫中的顏料,花青。花青,也可以當作是水性版印年畫的色彩材料,也是化妝品的藍色材料。
古代藍色的專門店,稱之為紺行。紺字所表達的色相,是屬於深藍色偏紫的色相。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紺字是指「深青而揚赤」的色相,紺色是由藍深染後的色相。至於揚赤的表達方式,是很貼切的,充分反應了色相的實際狀態。從藍草所萃取的色素中,就同時含有大量的藍色色素和少量的紅色色素,紅色色素在淺染時,是看不出來的。可是經過重複染後,就會被集中而顯現出來,使本來染出色相偏向帶紅的微紫色相。因此,《說文解字》「深青揚赤」的說法,是符合染色後之實際結果。
除了紺字的表達外,漢字中,尚有縹字可以使用。縹字是糸邊加上票,組合而成的。中文的組合字體左邊,通常是指意義的,右邊是發音的部分。因此,縹的糸,就意味著縹字是和紡織業中的染色有關的意思。縹字,又和漂、飄同音,具有輕輕掠過的意思。如果放在染色工作中去詮釋的話,就是在染色時,別染太久、放下後立刻拿起,好像飄過去或是漂一下就成了的色彩,借用動作表現淺藍色的色彩。至於藍字的表達是較近代的演變結果,古代的藍色表達還是以青字為大宗,整體看起,藍色的漢字表達是青、藍、縹、紺四字為主,目前是以藍字的表達為主體,青字使用頻繁度,逐漸變少了。縹和紺字,則已落入博物館典藏的文字了。
藍色的感覺,隱藏著人類視覺的遠古記憶。當人類的遠祖是海底生物時期,人類的眼睛藍色接收細胞是很重要的,因此分布量是較多的。自從,上陸生活後,需要分辨較多的紅、綠色環境與食物來源,因此眼球裡的紅、綠接收細胞,逐漸增多,演化成成為今日人類的眼睛色彩感覺狀況,藍色的細胞較少、且分布的較為零散的狀態。儘管生理變化是如此,但人類對藍色的情感,還是很深厚的,在許多喜好色的調查中,不乏藍色是最被喜歡的報告。不論是深邃的蔚藍、淺淺的縹藍,都是很迷人的色彩。


作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曾啟雄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