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專欄】紅紅紅,年節的紅 | 曾啟雄
January 29, 2014

隨著年節的靠近,整個心都跳滿了喜悅。經過街道,年的感覺濃郁了起來,飄散在人們忙碌的情景上、店家販賣的春聯上,應景的年糕、發糕、及柑橘柳丁、蜜棗等食品間。除夕前,大家忙著打掃門面,把累積的塵埃仔細掃除,重新布置氣象,好迎接一整年的好福氣。過年的感覺,就色彩而言,非紅色莫屬了。紅色絕對是華人過年的首選,連內衣褲、襪子、帽子都要選穿紅色,全身紅透裡外,以吸引福氣上身。
紅色,對華人而言,是個喜氣洋洋的色彩,恐怕也是外國人對華人的代表性之色彩印象。華人喜歡紅色,從古代就已經開始了,皇帝、大官、百姓都喜歡紅色。尤其在紅色顏色取得,還是很困難的時代裡,鮮豔就好像是社會地位的表徵,加上處理工作的複雜,更顯得尊貴。
古代的紅色,從材料來看,有植物的中國茜和紅花、蘇枋;礦物則有硃砂和鉛丹;動物則有昆蟲的胭脂蟲或鮮血,可以說是最紅的色彩了。其他材質的紅色,如紅土和磚紅,就沒有那樣艷麗的紅。可是,自從近代的化學合成染料,為了要合成奎寧素,英國化學家帕金(William Henry Perking),在1856年從合成至瘧疾藥物失敗的實驗,無意間於焦油的蒸餾物中,發現了第一號的人工合成色素:苯胺紫,就是阿尼林(aniline)染料。苯胺紫的色相是偏紫的色相,被帕金暱稱為「Mauve」,是屬於鹽基性染料,也被叫做阿尼林紫。因其色相較類似木槿花的紫色,因此法語就叫做mauve,其意思就是帶紅色的紫藤花色,英語是mauve、mauveine。
帕金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的合成染料公司(Perkin and Sons),開始從事染料的生產工作,其第一項色料產品就叫做mauve。之後,歐洲各國的研究人員競相投入開發的工作,開啟了人工色素的輝煌歷史,如人工合成茜素阿尼塞林(Alizarine)等。在實際應用上,較著名的是法國的那達松(J.Nitanson)經由發現的乙烯CH2,發展出洋紅(magenta)的染料,取代了在歐洲曾經是昂貴和貴族象徵的貝紫(Murex和Purpura)。貝紫是地中海的貝類,從該貝的腺體取得的紫紅色系貝紫(Tyrian purple)染料。貝紫的染色是由紫貝所分泌出來的黃色腺體液,經氧化得到的紫紅色染材。氧化過程是由初期的黃色腺液經日光曝曬後,劇烈地轉為紅、最後成為紫紅,偏紫的紅色。英文中的紫色purple,就是由紫貝中的purpura演變而來的名稱。
而那達松所開發的紅紫色染料,是較紫紅色的,因為類似Fuchsia花(倒掛金鐘屬紅花,偏紫的紅),因此被稱為Fuchsine;更因為要紀念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1859—61),拿破崙三世和北義大利聯軍在1859年6月米蘭的西北方小鎮magenta對抗奧匈帝國軍隊的會戰勝利,就將開發出來的紫紅色的色素,命名為magenta。Fuchsia也被直接當作色彩名稱,其中文意思、根據《中英字典》翻譯為洋紅或品紅;日本則是翻譯成唐紅、眞紅。magenta本來是地名,也因為如此而變成了色彩用語,本來的Fuchsine的色名,反而較不被提起,甚至Magenta也成為印刷中的四原色之一。
上一段,掉進了英文近代紅色發展的稱呼方式的說明漩渦裡了。至於華人的紅色色彩稱呼方式裡,有赤、朱、丹、紅、頳、縓、纁、絳、緋、赫、絑、茜、赧、赭、赩、赯、赮等的單字,都是指稱不同變化的紅色。有些字,變成不用的死字,只有在《康熙字典》才查得到。這些表現紅色的單字,較早出現的有赤、朱、丹等三字,在甲骨文時期就出現了。其餘的字,都是稍晚才出現的單字,因為甲骨文裡,找不到。赤的漢字,約略是從火的祭祀活動開始的,逐漸移往表達色彩,是由上大和下火組合而成的,因此赤字和火的色彩有關。朱字,在甲骨文的造形,則是類似樹根,推測是藉由樹根表達地下的意義,因此是屬於礦物。可是,《說文解字》裡卻說是:「赤心木」,樹心的紅色;可是所有的木本植物樹心的顏色,並沒有那樣紅的,令人懷疑是否有解釋錯誤呢?赤和朱的色彩區別,根據鄭玄在《說文解字》的解釋:「朱深於赤」,朱比赤還要深,是在說鮮豔呢?還是說朱比赤要暗些呢?深字,含有鮮豔、濃郁的意思,也帶有暗沉的意義在內,引起些微的困惑。
丹的造形,甲骨文是畫成水井的井造形,比較容易理解,水井和礦物的關係,通常是泛指挖井取到的礦物的意思,因此丹有許多不同的顏色,有青色的、紅色的、綠色的,通通稱之為丹。同樣是屬於礦物質的赭字,就是指一般紅土的色彩或紅石頭磨成粉的色彩,就沒那樣的鮮豔了,很沉的紅色。紅字,則是由糸+工兩字組成的字,可以解釋為紡織業裡的專精意思。此紅色,和《本草綱目》裡,李時珍說是漢朝張騫通西域時,所引進的紅花有關。色彩上,因帶有大量的黃色色素和些微的藍色色素及少量的植物螢光物質,讓色彩上變得有點亮且鮮的偏紫的紅,絕對不是現在的大紅色。也因紅色的染色技術較困難些,成為古代染人是否能獨立作業的判斷依據,紅字因而帶有專精的意義。另外,也因為同時是化妝的材料,導致紅字,帶有柔和地浪漫感。至於,其他紅色染材中的蘇枋或茜草,各有不同的困難處,產生的色彩,帶點橙色或偏紫等等的變化。茜草的茜字,也偶而會被當作色彩表現,直接使用茜色。對其他的字,唐朝的顏師古認為「絳」是赤色,古代是使用「纁」字,不用絳字,進一步指出「絳」字是漢朝的用語,「纁」才是古典用語。「纁」在《說文解字》裡的解釋是「淺絳也」,兩字原來是有這樣的區別的。另外,緋字則是指帶粉的桃紅色,鬧緋聞,就是鬧粉紅色糾紛。
以上的紅色材料,各自產生於不同的年代,各有不同的染色工作順序,處理上,通常是比其他顏色,難以控制,常會出現不均勻或染斑等現象。因此紅色,才會在傳統官服色彩中處於高位,僅次於黃色和紫色而已;導致朱色和紫色並列,成為權貴的代表,譬如「滿朝文武皆朱紫」。這種由於材料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紅色;帶點藍的、帶點粉的、帶點橙的、帶點暗的紅等等,產生很大的表現可能。
紅色的定義,根據國際照明委員會CIE(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l’Eclairage)的定義,光波的波長640—780nm,英文為Red;色彩學上,簡稱R。儘管,定義上是以光學的光波作為標準;可是,人透過眼睛傳達到大腦的視覺,卻是綜合的印象,常和記憶中的色彩混合作用,即使淺一點的紅,接近粉紅,還是會用紅色的語彙去表達;甚至,接近紫色的紅,也會以紅來表現,人的色彩認知上,存在著一大塊很模糊的區域。使用一個固定標準的方式去解釋紅色,這和人類的經驗中的紅,是否能吻合、正確被表達呢?相信有很大的不足之處,加上民族或信仰的意義後,會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寧可使用模糊的概念,去解讀紅。尤其,單憑一個光波波長的色彩,通常無法充分滿足表達喜悅的感覺,反而使用詮釋空間較大的文字或語言式色彩表達的話,更能豐富地表現喜悅中的紅、年節喜慶中的紅。


作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曾啟雄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