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再現南方盛世,在「藝術推手:高雄畫廊發展初探」展中見藝術追求的真切
August 10, 2013

巴西咖啡畫廊空間一隅,牆上展示的林勝雄油畫作品《夜曲》,現為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林侯惠瑛提供)


「藝術推手:高雄畫廊發展初探」展,目前正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此次高美館諮詢了曾參與或熟諳畫廊經營實務者與學者專家,包括陳水財、洪根深、黃冬富老師與石隆盛先生等,並邀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研究團隊協助,以「高雄畫廊發展概況初探」專題進行研究。蒐整了1960年代迄今,高雄各畫廊展覽、活動等相關文獻史料,並進行系統性紀錄。這些龐雜但豐富的田野調查資料,在在為觀眾呈現了在地畫廊長期以來的發展雛型,並呈現滿懷藝術夢想的經營者們,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求生,為原來的號稱為文化沙漠的高雄開闢了一處處的綠洲。

畫廊產業是社會經濟,也是整體藝術文化發展的一環,畫廊的經營情況和數量,可以做為一個地區美術文化發展的指標。自1960年代迄今,許多高雄的畫廊係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懷著熱血共同苦心經營出來的。1961年,高雄第一代畫家劉啟祥於其三民區寓所設立「啟祥畫廊」,雖未及1年即結束營業,但其可謂高雄畫廊的先驅。1968年12月,藝術家林天瑞於鹽埕街開設「巴西咖啡畫廊」,結合古典音樂、繪畫、咖啡,是高雄最早的複合式藝文空間,兼具畫廊功能。1973年現代畫家李朝進結合友人成立「美術家畫廊」(1973~1975)。由許自貴、陳榮發、陳茂田等人共同開設的「阿普畫廊」(1990-1995),以及曾是高雄現代畫學會重要據點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等,長期以來對於突顯在地藝術家的創作特色及藝術的推展有相當大的助益。

迄今,高雄在地可考兼具檔期性、持續性展覽活動等特質,或對藝術環境具特殊意義的畫廊已近百家。尤其,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畫廊數量更是快速增加,呈現蓬勃景象,是高雄畫廊產業的黃金時代,其中備受矚目者包括「景陶坊陶瓷專業藝廊」、「積禪藝術中心」、「炎黃藝術館」、「串門藝術空間」、「阿普畫廊」、「積禪50藝術空間」、「帝門藝術中心」、「杜象藝術中心」、「山美術館」……等。此外,由「炎黃藝術館」與「山美術館」相繼發行的《炎黃藝術》與《山藝術》雜誌,更提供高雄藝術一個難得的發聲管道和空間,並成為今日回首當年盛況的重要依據。「藝術推手:高雄畫廊發展初探」擬透過這些以「策展」為主業的畫廊,帶領大家探討高雄真正的「藝術推手」。

「藝術推手:高雄畫廊發展初探」
展期:即日起~2013-10-13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B01展覽室
資料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