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府城台南—金黃日頭下的豐盛色彩
September 14, 2011

夏末,台南的日頭仍是赤炎炎,漫遊府城街道,要瞇著眼,適應了刺眼陽光,豐盛且充滿層次的色彩才接著入眼。屬於台南的顏色是各色各樣的紅,安平古堡老城牆是磚石的橘紅色調,磚塊與磚塊間夾雜著牡蠣殼顆粒的粗糙混凝土。孔廟廟牆在時間淘洗下褪成了深深淺淺的紅色,有些斑駁、有些灰白,遠看卻仍是一片熱烈的朱紅。
台南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荷蘭人早在1624年開始在府城發展貿易基地,台南在之後的兩百餘年,一直是台灣首府的地位。現今的台南歷經時代變遷,要觀察荷治時期建築的色彩特色,僅有1934年竣工的安平古堡(熱蘭遮城)的老城牆可窺一二。

安平古堡舊時分為內外兩城,現已改成新式建築,只留外城南牆的一段供遊人憑弔。老牆是荷蘭人以巴達維亞進口的磚塊建成,糊磚塊的混凝土是將牡蠣殼磨成灰,混合糯米汁、糖漿、砂而成。老牆的顏色是溫暖的磚紅色,夾雜灰白的混凝土,細看還可見牡蠣殼粗糙的質感,牆上古榕盤據,褐綠色的青苔,古榕新生的綠葉,與磚紅交織成美麗的圖畫,經年累月日曬雨淋,也讓老牆留下歲月曝曬、洗滌後沈澱的美好顏色
明鄭時期,鄭成功攻下熱蘭遮城,改為安平鎮,做為鄭家宅邸。原普羅民遮城則改名為承天府衙門,即是現在的赤嵌樓,是當時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赤嵌樓周邊聚集有天后宮、關帝廟、孔廟等眾多廟宇,紅色仍是重點色彩,但與安平的磚紅不同,廟宇的朱牆是採磚粉或紅土上色的朱紅色,多了信仰的莊重與虔敬。
廟宇裡則可見到台灣民俗豐富的祭祀色彩,有金、銀線穿插的八仙彩繡,廟宇赭紅的建築也襯托金色匾額與藍、綠等鮮艷且彩度高的廟內彩繪。

台南除了具代表性的紅,走訪老街還可採集到更豐富的色彩靈感,尤其是處在新舊交接當口的神農街。

神農街舊稱北勢街,是台南保存最完善的老街,以金華府關帝廟為中心發展,位於清初台灣對外重要門戶的五條港中間地帶,目前仍保留了部份清代與日治的老屋外觀。

神農街保存大量日治留下的木屋與洗石子特色,遠看灰灰一片,近看可看到洗石子混雜有黑色、綠色或藍色等細小石塊的色彩。街道兩邊住宅採用大量的木料,漆有土黃、綠色、藍色、粉紅等各樣顏色,漆料層層疊疊,歷經不同年代,屬於那個時期已不可考,不少住戶仍保有舊時貨物從房屋後方溝渠以繩索垂降裝卸貨物棧房的遺跡,以及房屋正面二樓利於裝卸貨物的活動式木門。
街道上專門雕刻神像的老店家還依循古法,以銀朱、朱砂等硫化汞的材質來彩繪紅色,以藤黃彩繪黃色,採用礦物的石綠上綠色,寶藍色則以青金石繪製,這種藍色也稱作孔雀藍或群青,這個顏色在古籍中被記載為佛陀頭髮的顏色,所以又稱作「佛陀青」或「佛頂藍」。
神農街近年開始推廣老屋活用,又受到附近海安路通車與藝術造街的影響,開始有許多藝術系學生與年輕人進駐,開設酒吧、咖啡廳、民俗藝品店,甚至小型工作室或展覽空間。不少年輕人保留老街木造的美好空間與門柱,再以蒐羅來的復古風格傢俱、老家電、擺飾、盆栽或新漆來裝飾,也有藝術系學生開設木工坊,替鄰里改造老傢俱,賦予老傢俱新的設計與生命。
從神農街拐個彎即是清朝時留下的古蹟「接官亭」,這是舊時府城的門戶,附近留有明清時留下的牆面,以海邊撿來的咕咾石(珊瑚礁石)堆砌,再以牡蠣殼灰、糯米混合成黏著劑固定。牆面留有珊瑚礁坑巴的造型,坑洞中又再生出綠意,灰灰綠綠的顏色煞是好看,灰黑色的苔蘚也替牆面點綴出深淺層次。入夜後,神農街在昏黃的街燈下,又是另一種風景,不同於白日光影間的靜謐,咖啡廳、酒吧逐漸喧鬧起來,年輕人穿梭其中,別有一番風味。
近年台灣流行起尋訪台南美食的熱潮,網路上熱衷於討論著台南哪家肉圓好吃、哪家鱔魚麵道地。其實台南的深度與趣味不僅蘊含在美食味道中,還有更深厚的色彩與文化蓄積在豐富的歷史與常民生活的軌跡裡。

台南豐富且層次分明的色彩,就像這個老城市所經歷過的悠長歲月與金黃日頭一樣豐盛飽滿、餘韻裊裊。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