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實.現—攝影新典藏」-北美館典藏作品呈現臺灣紀實美學
December 16, 2012

蔣載榮,《歲月》,2006


北美館目前展出的「實.現—攝影新典藏」展覽,以主題策劃展出近兩年的新進攝影典藏作品,集結了共8位出生於1950至1960年代的台灣攝影家,包括蔣載榮、何經泰、黃建亮、、曾敏雄、沈昭良、鄧博仁與金成財,匯集其近20年間的影像創作總計72件。1990年代後,台灣攝影創作的範疇隨著新影像媒材的快速發展,不斷地擴充與演變,本次展出的8位攝影家嘗試在紀實攝影的底蘊下,將其對於台灣的土地情感、文化風貌、生命困境等姿態與能量,透過自身敏銳的觀察與美學觀點,發展出個人獨特的藝術表現,於攝影鏡頭的紀錄與詮譯綿延再現。

蔣載榮的作品將真實與虛幻共置的超現實地景印象,以全景式畫面在台灣各地取景拍攝,拍攝出極寬幅的畫面。作者利用數位影像的處理技術,試圖打破黑白攝影乃是最純粹、真實的此一觀念,在幾乎為黑白的影像中,留下小部分的彩色元素,營造出真實與虛幻共置,荒謬而奇妙的超現實地景印象,企圖顛覆攝影紀錄真實的藝術本質,這些照片真實地反映2004至2006年台灣社會的諸多面貌,同時也展現了攝影家的獨特視覺巧思與美學觀點。在何經泰關懷社會底層人物的「工殤顯影」系列中,以直接面對的方式拍攝職災者,再現職災創傷者的身體,以大尺幅的影像輸出呈現出具有視覺張力與寓意的人物肖象,透過鏡頭向觀者述說社會的幽暗與生命困境。
吳政璋,《台灣「美景」-台西》,2009


黃建亮的作品所紀錄民俗廟會上切開的皮肉、燈光火焰、花花綠綠的市井攤販等畫面似乎正是反映了台灣島上的人、事、地、物以及意識形態的混亂多樣與多元,透過大幅彩色照片並置不同時空的台灣異地,挑動觀者的思考與聯想。台灣「美景」系列則是吳政璋以影像對台灣環境提出的冷靜批判與反諷。在每一幅熟悉的台灣風貌景觀中,都有一位臉孔被強光抹除的無臉人直直地佇立於環境之中,藉由這個異樣的介入,讓觀者意識到環境與人的存在關係,並且藉由強烈的對比手法:如巨型T霸看板與翠綠稻田,呈現出台灣社會與環境中的不合理現象。

以人物肖像攝影備受肯定的曾敏雄,此次展出的「風景」系列,則讓觀者看見曾敏雄與自我對話的世界。「風景」系列是曾敏雄在獨自一人的孤獨旅程中所拍下的作品,心情如同畫面,單純的造型與細緻的質感隱含了美學的訊息及人文的視野,在寧靜中有一種詩意與想像。沈昭良的「玉蘭」系列強調文化紀實,以敘事完整的長篇記錄形式,在2001年至2007年間於彰化、屏東農鄉與台北都會之間,深入探究花農、批發商、花販的工作與生活,紀錄下玉蘭花植栽、採收、批發、販賣整個產業過程。在一般人所熟悉的車陣中販賣玉蘭花的景象之外,沈昭良對於台灣特有社會現象與文化型態的玉蘭花產業,提出更豐富細緻的觀看與想像。
鄧博仁,《遺失‧時間∕包圍系列No.7》,2004至2009


鄧博仁的「遺失.時間」系列收錄了其在2004至2011年間,持續拍攝台北都會區所呈現的多元且複雜矛盾的視覺圖像。作者如同漫遊詩人般將對城市環境的著迷,用緩慢的腳步,在「流動」、「包圍」、「濕空氣」、「乾空氣」等系列作品中,以一種靜謐而抒情的氛圍描寫台北城的都會氣質。以及金成財以「安全降落」系列反映的心境寫照,畫面補捉了龐然降落的飛機與地面間各式景物的組合關係,如釣魚場、雞籠回收場、機場圍牆邊等處。金成財將呼嘯而過的飛機在其孤寂內心所帶來的巨大震撼,以精準的構圖和留白紀錄下內心的感動,以及對土地的情感與回憶。「實.現—攝影新典藏」展期至明年1月13日,不妨把握時間,前往一窺臺灣近期社會的真實樣貌。

「實.現—攝影新典藏」
展期:即日起~2013-01-13
地點:北美館三樓C區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