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躍動的音符—郭香美膠彩畫展,至1月7日起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
November 22, 2017

郭香美,〈展姿迎人〉局部,125×80 cm,1992

日治時期「臺展三少年」之一的郭雪湖先生,是膠彩畫的先鋒,更是臺灣重量級的前輩畫家。郭雪湖的三女兒郭香美(1943-),在家族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就有良好的繪畫基礎。長年旅居美國的郭香美,此次回臺舉辦畫展,是緣於父親2012年以104歲高壽辭世之後,包括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三個館所聯合舉辦追思活動,當時郭女士遭逢喪父之痛,並有感於對膠彩畫的開創與傳承之使命,乃更勤勉寄情於畫筆中,並以彩筆繪出彩色人生。時隔五年,「躍動的音符—郭香美膠彩畫展」終於水到渠成,展出其精選作品約三十幅。

膠彩畫,即是以膠為媒劑,混合天然礦物的粉狀顏料,與水調和後,用畫筆在紙、絹或其他媒材上創作的一種繪畫形式。膠彩畫可遠溯自亞洲地區古代的帛畫、壁畫及中國的工筆重彩,後藉由文化的傳播東傳至日本,成為日本國畫的基礎材料;因其繪畫媒材與技法具有日本特殊的風味,日治時期臺灣稱為「東洋畫」。日治初期隨著來臺寓居的日本畫家引入臺灣,並大力推廣,因為臺灣美術展覽會的成立,一度成為臺灣畫壇的主流。戰後,「東洋畫」的稱呼與定位在臺灣面臨極大的爭議與重重波折,林之助教授有感於「東洋畫」名稱帶日本風,難容於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最後在1977年正式以媒材定名為「膠彩畫」。

郭香美師大美術系畢業之後,曾短暫任教於金華國中。1969年赴美就讀匹茲堡大學圖書館管理碩士,除了於當地社區大學教授中國繪畫,也參加匹城多項藝術活動。其後隨著夫婿工作數次搬遷,中間曾經回臺定居11年。在匹茲堡時鑽研中國繪畫,返臺期間,發現傳統的古蹟廟宇、民俗慶典等活動很有特色,開始嘗試以膠彩進行創作,記錄生活中的純真美景以及旅遊世界的所見所聞。近年來,郭女士創作的靈感多來自與家人、兒孫之間相處的親情互動,她的畫筆精準捕捉了孫女優美舞動的瞬間;而她筆下色彩斑斕的錦鯉、憨態可掬的貓熊等題材,從畫面的構成、線條的運用與色彩的配置等細節,處處可見她細膩的心思和敏銳的觀察力;這些生動的動物姿態更反映了畫家對於生命的熱忱與豐沛的創作情感。

身為膠彩前輩畫家郭雪湖的女兒,嚴謹的家教讓郭香美自小在文學、音樂、藝術的交融之中,成就出大家閨秀的不凡氣質。耳濡目染中,膠彩藝術成為一種語言,呼吸、行走、生活,它滋養也護育著她。膠彩帶有童年的回憶,有父母親郭雪湖、林阿琴夫唱婦隨的甜蜜,有情感歸屬的溫柔,是寄託生活的小確幸,也是對自己深刻的期許與挑戰。本展覽首次完整呈現郭女士多年來的創作成果,亦期許民眾在欣賞之餘,對於膠彩藝術能夠增添一分認識與了解。


《躍動的音符—郭香美膠彩畫展》
時間:2017.11.17(五)~2018.01.07(日)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南海路49號)
資料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