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專欄】色色色色色,佛藏五色 | 曾啟雄
March 05, 2018

西藏的高原景色,終年冰封的高山雪冠景色,加上虔誠的喇嘛教信仰,所形成的建築、儀軌、生活習慣等文化特色,令人感到著迷與神祕的國度。近年來,台灣信奉藏傳佛教的信徒增多了;因此,遇上穿著棕紅色袍服喇嘛的機會也變多了,或許是生活習慣的不同或不了解,多少增添了幾許神秘的感覺。西藏的信仰,主要是從印度的佛教傳進後,與本來的西藏苯教信仰融合,成為獨特的西藏喇嘛教,被歸類於藏傳佛教。其影響的範圍,從西藏到青海、雲南和新疆的一部分,甚至內蒙也涵蓋在內。
西藏人見到貴客抵達時,會獻上白色的哈達,表示歡迎與尊敬;而蒙古人,卻是獻上藍色的哈達。白色哈達,被西藏人用於婚喪、送往迎來、禮佛時,只為了表現誠心、尊敬、純潔等意思。獻哈達,就相當於漢人古代禮儀中的「帛禮」,越寬、越長,表現的敬意就越濃厚。白色的絲帛上,哈達的編織經緯線的密度是較為疏鬆的,大都是純色無紋路的,也有織上八瑞相、蓮花、如意、祥雲等紋路的哈達。而蒙古的藍色哈達,則是象徵蔚藍的天空,敬畏天神的意義,當然也帶有永恆、堅貞、忠誠、興旺等意義。蒙古人使用的哈達色彩,除了藍色外,也使用白色哈達於喪禮、黃色哈達於禮佛,各有其意義。蒙古人,一般是喜歡藍色的,除了反應於哈達的色彩外,也會用於其他日常生活中,蒙古語稱藍色為「呼和」,內蒙的大城「呼和浩特」,就是青色之城或青城的意思。另外有獻給菩薩的藍、白、黃、綠、紅等五彩哈達,分別被用以象徵藍天、白雲、黃色的大地與綠水以及紅色的護法神。
除了哈達外,喇嘛教的信仰中,色彩較為明顯的,尚有白、黃、紅、綠、藍等五個顏色的風馬旗;常被懸掛於隘口、山頂、祭台、路邊、屋頂等環境中,五個顏色,一邊以線連結,隨風翻飄。風馬旗通常是以棉或麻、絲帛、土紙的方形布片(亦有三角形、條狀),上印製圖案和經文,配合地形、瑪尼堆懸掛,可以說是藏族生活環境中,很特殊的色彩使用方式,遍及藏族人分佈的區域。西藏的風馬旗,也被稱之為經幡風馬旗。蒙古人則是懸掛祿馬風旗,形式與色彩類似,但起源有點不同。蒙古的祿馬風旗是戰旗的延伸,西藏的風馬旗則是由西藏本地的宗教信仰之苯教融合後,所發展出來的產物。
風馬旗,是象徵著神像風一樣,無所不在,到處驅除邪魔;旗幟上,印有經文與一匹駿馬揹著象徵佛法僧三寶之火、寶瓶、八卦圓輪等圖案。每當風吹過風馬旗,每翻動一次,就好像念了遍咒語經文一遍般,有無限功德。馬的使用,因藏人相信人死亡後,靈魂會乘著白馬前往天界,以馬表現飛奔、風表示速度。亦有學者認為可能源自於騎馬民族的蒙古,係蒙、藏兩文化的相互融合結果。
蒙古的祿馬風旗,則是在類似長矛武器的桿子上,繫上紅、黃、藍、白、綠等五色的方形旗,旗子的中間有一匹馬或九匹馬、以及其他的動物配合。四腳中,左前腳是踏著老虎、右前腳是獅子、左後是蛟龍、右後是彩鳳,和西藏的風馬旗,在四角配置金色大鵬鳥、青龍、白獅、紅虎等象徵的風馬四獸,有所不同。西藏的風馬旗,有時候另外印有五行、八卦、西藏是吉祥圖案。風馬旗,有白、黃、紅、綠、藍等五色,也分別對應著西赤、東青、南黃、北綠的方位概念,與漢人的五行中的方向對應,略有不同。在色彩的象徵意涵上,西藏人認為白色是純潔善良、黃色是仁慈博學、紅色是興旺剛猛、綠色是溫柔和平、藍色是勇敢機智。從風馬旗的色彩分布狀態,可以了解西藏人的概念中,藍色與綠色分開的不同色相,不像漢人五行概念中,藍色和綠色都屬於青的分類,況且漢人的五行陰陽對應色彩的黑色,則未出現於風馬旗裡。
在國際的佛教組織裡,1880年才開始出現佛教旗;1951年在斯里蘭卡成立的佛教友誼會中,把藍、黃、紅、白、橙之色條所組成五色旗定為會旗,逐漸通行佛教世界。佛教旗與風馬旗的白、黃、紅、綠、藍比較下,少了綠色、卻多了橙色。國際佛教通行的五色旗,藍色象徵慈悲和平、黃色是悟道、紅色是福慧和莊嚴吉祥、白色是清淨解脫、橙色是佛法本質等,五色是呈現直線條的縱向排列,在末端處,另有五色的橫向條紋配置。與風馬旗色彩所象徵的藍色是天、白雲、紅火、綠水、黃土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再比對漢人古代陰陽五行下的東青對應木、西白對應金、北黑對應水、南朱對應火、黃中對應土的話,可以發現黃對應土、紅對火的說法是較接近的,白色對應白雲和金是差異較大的。青色的描述色相,似乎也有點不太一樣,漢人五行中的青,大都是綠色表現的,是用樹木的綠色說明的;而風馬旗中的綠色,則是對應水。水在漢人五行中,是以黑色來表現的,而風馬旗,則多了象徵天的藍色。
佛教的派別眾多,其中與西藏有密切關係的是密宗。密宗的起源是從印度開始,經過不丹、尼泊爾、西藏、抵達中國,再傳至日本。密宗分成藏密、天台密和東密等三類型。密宗的儀軌進行,帶有神秘的性質,且複雜,無論設壇、供養、誦咒、灌頂,必須透過上師的指導,遵守嚴密的規定,結合了手印、真言、觀想,以達到即身成佛的境界。在密宗的儀軌中,唐卡或曼陀螺的圖形與色彩表現是極特殊的,具有神秘的氛圍。曼陀螺分成以大日經為主,發展出來的胎藏界曼陀螺;另一則是以金剛經,所繪製出來的金剛界曼陀螺。兩者均是以正方形和圓形當作組成的基本結構,將佛與菩薩、保護神等安排在固定的位置,不能有隨意更動表現的,繪製時,亦有其順序與規矩。造形必須按照嚴密的規定繪製,色彩也須依照各神佛、菩薩等特性,不能隨意更動。使用的色彩材料,現在是以合成顏料居多,以往則是以赭石、藍銅礦、綠松石、青綠、白土、雄黃、黃土、朱砂、鉛丹、鉛白等礦物性顏料,加上黑墨,以極為細密的筆法,配合誦經,繪製而成。
西藏和蒙古的文化與信仰,都是很獨特的、不同於漢人的佛教與傳統的陰陽五行、道教,更不同於位於極東的韓國或日本的佛教或傳統神道教信仰。在色彩的對應上,儘管都屬於佛教信仰,卻各自疊上了自己的歷史與信仰、習俗,發展出不同的色彩配色和象徵意義。所有的宗教,各自都有主張,相同的色彩亦各有不同的詮釋的意義,充分地讓人感受到色彩與意義對應的寬廣一般。



作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曾啟雄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