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專欄】蟲蟲的色彩 | 曾啟雄
October 30, 2014

五倍子染色

在報上看到一則報導,說有一家連鎖商店,因沒標示某項產品是葷的,而引起消費者嘩然。了解之後,大家才恍然大悟,報上所謂的葷,是因為該項產品,加了從胭脂蟲蟲體萃取出之動物性色素,引起素食者的恐慌。就如同,早期為了方便吞食的藥品膠囊,因未告知原料來源,讓素食者吃了從豬皮萃取的膠囊,使得素食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破壞了素食的戒律。這些案例都是因為未標明葷與素所引起的,傷害了消費者的信賴感,也讓商品受到質疑。至於,以上提到的案例中所使用的色素,儘管是蟲,去除葷素的想法外,可以說是屬於天然安全的色素。但,大家一聽到是蟲,還是感到可怕,好像在吃蟲一般的情緒,油然而生,導致有點噁心,無法接受。
胭脂蟲

胭脂蟲(cochineal)的原產地是在中南美洲,早被印加人用於化妝、食品等生活裡。在大航海時代,歐洲許多國家紛紛展開了美洲的探險,尤其1500年前後的西班牙,更是公認的航海大國。在中美洲,西班牙人發現了印加人將胭脂蟲體壓碎,以紅色的蟲體汁液直接塗抹於臉上,而發現胭脂蟲的色彩價值。約略在1540年代,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境內,大量繁殖胭脂蟲。將蟲體乾燥後,運送回歐洲大陸,製成染料、顏料、化妝品、藥品;特別因胭脂蟲染出的紅色色相,比傳統的歐洲習慣使用的西洋茜草(又稱為六葉茜)濃郁多了,迷倒了當時歐洲的上流階層,而獲取了很大的商業利益。西班牙人為了保有利益,故意不公布胭脂蟲的繁殖技術及相關的資訊,而讓歐洲人對胭脂蟲到底是甚麼東西?有各種的聯想,有猜想胭脂蟲是一種花的種子、也有人說那是蟲變成的果實等等的。直到1590年代前後,秘密被破解,才知道那是蟲體。胭脂蟲的濃郁色彩,也隨著東印度公司的東進,於1570年代前後,越過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傳入菲律賓,相信也抵達了中國口岸。當時中國給胭脂蟲的染出色彩,取個不太特別的名稱,叫做「洋紅」。看到「洋紅」名稱,就理解:為何胭脂蟲的紅色,會被稱之為洋紅的緣由了?如同番茄、胡瓜、西瓜般,加上個「洋」字後,自然就有股濃濃的洋味道。

胭脂蟲是寄生於仙人掌上,用口器吸取仙人掌的汁液存活。母蟲沒翅膀、有紅色的體液,身上會分泌白色的蠟質,變成硬殼保護自己;公蟲則有翅膀、但沒顏色。成蟲後,是呈現黑棗紅的卵形,屬於椿象科的介殼蟲,體型很小,像螞蟻般。因此,即使成蟲也不是很重,一磅晒乾的胭脂蟲,就有10萬2400多隻左右的胭脂蟲,墨西哥是原產地。在歐洲17世紀前後,留存的許多肖像畫裡,從畫家的寫實表現中,可以判斷出畫中人物衣服,所顯現的顏色和光澤,不難看出其衣料材質為何?甚至,可以看出是從何種色彩材料染色出;尤其,胭脂蟲染出的色彩,更容易被認出來,是深棗紅色。在當時,請畫師用畫的方式留存面貌的人,口袋必定是有相當份量的人家,才可能負擔得起。相對的,就墊高了胭脂紅的社會價值。當然,色彩的高貴與否?也和材料取得的難易度以及處理技術的困難度,是息息相關的。
現代食用色素

至於近代的人工合成色素,是在近代1856年開發出來的,紅色的合成色素也隨著東印度公司,傳進了東方。在清朝時期,對傳進的人工合成色素裡的紅色,竟然繼承了天然的胭脂蟲「洋紅」的命名。一時間,洋紅的色彩名稱,從胭脂蟲的蟲體色彩,轉為人工合成的化學色素,目前習慣染紅蛋使用的紅色6號,即是其中一項。兩類型的紅色色相是不太相同的,卻各自在中國的漢字詞彙發展歷史裡,領了一世紀的洋紅色彩風騷。

在胭脂蟲東傳之前,中國的歷史中,也有自屬的蟲,也是被當作口紅或稱之為胭脂的材料,古書上,稱之為「紫鑛」,也叫做「紫鉚」、「赤膠」、「紫膠」、「紫梗」,通俗的稱呼是紫膠蟲(Lacca),學名為kerria Lacca。紫鑛,古書上,也稱之為紫鉚,也是屬於昆蟲類的染料或顏料。紫鑛是紫膠蟲科的昆蟲,通常寄生於無患樹科、豆科、漆樹科、木蘭科的植物上,較容易見到其蹤跡。這些植物,都是台灣的常見植物,因此到處可見到紫膠蟲的蹤跡,下次到野外時,多了一項觀察對象了。
現代食用色素

紫膠蟲一般較常見的是寄生於龍眼樹、荔枝樹、釋迦樹的樹枝上,是果農的頭痛蟲害,把被寄生的樹枝上,包覆成像熱狗一樣的棒狀,外表呈現很深紫褐色。事實上,那不是蟲,那是蟲分泌出來的膠質殼,成蟲是很小,比螞蟻還小。本來台灣是沒有這樣的蟲,從1915年開始,陸續由印度、泰國引進,最近一次的引入紀錄是在1940年時期,是從泰國引進的,是作為提煉蟲膠之用的。但被後來的塑膠所取代,就此被野放,而到處氾濫了。目前,連合歡、榕樹、酪梨等樹上,都有其蹤跡。採收時,將剝下的暗褐色膠殼,置於陰涼處風乾,再將膠體與樹枝剝離保存或使用於染色。染色的色彩會因為寄生的樹種不同,色彩而有若干的變化不同。

紫膠蟲的色素含量不高,約百分之六前後,屬於酸溶解的染料,色素是蟲膠紅酸(Laccaic Acid)。染色後,因為使用高溫的緣故,紫膠蟲的巢,另含有蟲膠質,當冷卻後,便會附著於鍋邊,很難清洗。紫膠蟲的膠質,也是早期黑膠唱片的原料之一,具有熱塑性,也可以拿來塗在木器的表面,具有良好的保護功能。也被拿來當作電器絕緣體、防銹劑等。目前市面上的洋干漆,就是用蟲膠做成的。紫膠蟲染出的色彩是偏紫的紅色,因為濃度和染色的時間長短,會造成深淺不一的狀態,因而無法使用單一色彩作為紫膠蟲的對應色相。紫膠蟲不像胭脂蟲染出的濃郁的紅豆色色感,是有點偏暗紫的紅色,彩度也沒有胭脂蟲那樣鮮豔濃郁,帶點沉濁的感覺。但其早期曾是口紅的材料,也具有中藥特性,目前尚可買到,藥鋪裡稱之為「沒藥(讀音為末藥)」,已經被磨成粉狀,無法分辨其蟲體的原形了。因此,紫膠蟲,可說是多用途的蟲。
五倍子

前兩者的蟲,都是紅色系的染料蟲體,另外有非紅色系的染料,就是五倍子。五倍子是蟲癭,是一種寄生於漆樹科鹽膚木上的蚜蟲,其雌蟲之口器刺傷樹幹或葉柄的表皮,就好像人的皮膚被蚊子叮咬後腫起來的現象,之後雌蟲進入腫起處類似囊腫裡面,成群寄生,因此也被叫做百蟲倉。嚴格說起來,五倍子染色的作用部份,並不是蟲體,而是被叮咬過的樹皮,產生了大量單寧,因單寧而產生的染色作用。其染色方法是用高溫熱煮,再用鐵離子媒染,瞬間會出現藍黑色的變化,很戲劇性。煮沸時,五倍子的汁液會飄散出一股類似酸辣湯的酸鹹味道。儘管,目前在中藥鋪裡,被當作止瀉藥販賣;但,稍早之前,五倍子曾是鋼筆墨水的藍黑色原料。更是古代牙齒的染色材料。

日本早期的宮中婦女,結婚進宮後,就會立刻使用五倍子將牙齒染黑色,稱之為「涅齒」,以表示堅貞,不侍二夫的決心。因此,在日本的時代劇中,常可發現如此的畫面,請別感到奇怪。而在,中國古代,也記載著有個國度,叫做「涅齒國」。涅字,在字典中,是與黑色是同義、通用的。那個國度的人,流行染黑牙齒,才會出現此記載。依據日本的說法,將牙齒透過五倍子染黑,具有防止蛀牙的功能,看到此則訊息的現代人,即使有再好的防蛀效果,相信也不會去染黑牙齒。涅齒的習慣,也曾經出現於古代的戰士,將牙齒染黑後,當作殺敵的識別,別錯殺了自己人,便宜了敵人。同時,當兩軍對壘時,近距離的露黑牙,也具有某些程度的威嚇作用。至於,涅齒的材料是否是使用五倍子呢?就不得而知了。五倍子所染出的色彩,是帶紫的藍黑色。
沒藥

或許會覺得將蟲用來當作染料、塗料、食料、化妝品,有點殘忍;心理上也會有點抗拒,甚至噁心。但在過去,是處在色彩材料的取得有點難度的時代裡,則帶著點小小的浪漫、奢侈的感覺。高彩度的色彩,同時也是社會地位的表徵,象徵著財富與權貴。古代人的色彩使用,都要費盡心思,甚至有時,即使有錢、有勢,也未必能用得到、用得起。每個時代在處理技術上,都有各自色彩處理的限制、材料取得的難易、權威上的社會表達約束等條件制約著,不像現代人可以自由自在的使用色彩、表現色彩,不論是任何階層、貧富,和古代相比的話,現代是個色彩自由的時代。


作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暨研究所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曾啟雄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