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超親密小戲節」-另類偶戲,三大街區邊走邊看
September 24, 2013

《丑角之夢》劇照。


「超親密小戲節」,透過「走路看戲,看戲走路」的觀賞結構,在移動中引導觀者反芻「小」與「生活」之間的另類視角,觀看城市不同的面向。今年所選的區域是「永康街區」、「大稻埕區」以及「溫州街區」。路程中引領觀眾沈浸在日殖民的蛛絲馬跡、台灣歷史的常民切面,以及雜揉各文化的創意基地。「小戲節」將於10月4日至13日演出九齣小戲,這些發生在餐廳、咖啡廳、畫廊、複合空間的偶戲,帶領觀眾進入當代偶戲的實驗場。

國內節目邀集台灣偶戲大團導演、小劇場資深導演、以及唯一的多媒體劇場新銳藝術家各自大膽嘗試「物件」,打破既有的偶戲印象。無獨有偶劇團團長鄭嘉音與陶藝創作者吳其錚合作,讓陶土重新演繹當代偶戲,是陶器還是《陶氣》?台原偶戲團羅斌與伍姍姍二度於小戲節開出創作新苗,《女人回家的地圖》將讓觀眾看到女性的自我認同與尋找過去的路程。台灣操偶之神薛美華與小劇場導演傅裕惠的《在肉鋪裡學寫一首詩》,從死亡裡反思,看向生命的起點與終點,死亡該是我們所熟悉的事。挾著風格濃厚的當代藝術與文學氣息,卻又能切當反映現代人的內心矛盾,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Baboo,來到小戲節也想玩物件,《一一》要用攝影機與即時影像交錯一個故事。曾為臨界點演員也是小劇場編導的王瑋廉,是這次唯一以文本為創作出發,再發展物件語言與形式的創作。《大學生伊凡的故事》以俄國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短篇傑作《大學生》為文本,在小小的空間裡說一個小小的故事,在短短的時間裡,跨過時間。新銳多媒體劇場藝術家周東彥,則想反轉小戲節向來的手工細緻感,用貼近當代生活的物件「智慧型手機」,手機是場景、也是物件、也是象徵。

三齣國際節目,由荷蘭紙劇場經典大師Grims,為戲《循環》製作台灣場景,創作經歷逾30年,並將心血集結成書,早已成為歐洲「玩具劇場」的經典教材。同樣也是來自荷蘭夢想劇場《丑角之夢》創作者出身劇場藝術世家,將兩種不使用語言的創作形式「默劇」、「偶戲」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跨越界限的特殊之境。美國克里斯葛林與艾琳歐爾《蛇來的那一天》,自去年工作坊與台灣年輕創作者相遇,今年共同創作一齣全新製作,他們巧妙的連結物件的特性與意義,並精準的掌握故事架構,嘗試同一種材質的N種玩法。相關演出訊息可至超親密小戲節官網查詢。

「超親密小戲節」
展期:2013-10-4~2013-10-13
地點:溫州街區、大稻埕區、永康街區
資料提供:飛人集社、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