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數位時代的反思與對話,數位藝術方舟策展案-「陌生人」,國美館展出
July 01, 2013

吳其育,《土地廟》部分截圖


目前正於國美館展出之2013數位藝術方舟策展案「陌生人」,為了關照數位時代人際關係陌生化的結構轉型,提出這種陌生化進程與社會及自我的關聯性,由策展人王柏偉及江凌青,邀請台灣藝術家涂維政、朱駿騰、吳其育,美國藝術家彼崔斯・吉布森(Beatrice Gibson)、德國藝術家比約恩・梅爾哈斯(Bjørn Melhus)、日本藝術家平川祐樹(Youki Hirakawa)等6位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展出,藉由作品,提供大眾對於當下人際互動的反省與思考,並重新找尋自我、他人及世界的建構關係。

在數位時代,我們可能都是彼此的陌生人,「變得文明,就意味著把別人當成陌生人來看待,並在這種社會距離之間建立起社會連帶,都市則是陌生人最容易碰面的人類聚落。」美國著名的歷史社會學家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這麼告訴我們。戰後台灣在往都會化發展的過程當中,社會輿論一併發展了不同於農業社會的人際關係想像,這樣的想像建立在人與人彼此之間逐漸拉大的社會溝通距離之上。數位時代的到來,更進一步地將都會型實體社會的社會關係陌生化進程,大幅度地以搬移到網路介面上的方式,重新組織新型態的人際關係。

此次「陌生人」參展藝術家分別從自我建構、人與地方的關係、陌生化之新世界的運作想像等面向,以「陌生人」作為一種在當代數位網路時代中,社群與人際現象的隱喻,以錄像、錄像裝置以及雕塑的作品類型展開闡述,從地理環境、身分、虛擬、未來考古等多重面向來探討自我與他人的陌生化問題。例如吳其育的《土地廟》、碧翠斯・吉布森的《阿嘉莎》與比約恩・梅爾哈斯的《不是那個敵人》分別從不同的面向闡明了這些情境;社會、世界與自我的陌生化,讓原本堅實的認同、熟悉的物件與統一自我都變得詭奇(uncanny)而分裂,認同不再具有堅實且明晰的「文化地理」基礎、而物件不再位於一個井然有序的「自然」之中、個體不再能被「主體」所統合,所有的一切都因而分崩離析。數位藝術方舟策展案-「陌生人」,展期至9月1日,相關展覽訊息可至國美館官網查詢。

數位藝術方舟策展案-「陌生人」
展期:即日起~2013-09-01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數位藝術方舟
資料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