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台灣特有新種石珊瑚,正式命名躍上國際
April 13, 2012

台灣新發現兩種石珊瑚,並以台灣及發現地區命名,分別為「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與「柴山多杯孔珊瑚」,此發現受到國際珊瑚與珊瑚礁研究學者的重視;但發現這兩種珊瑚的地區包括台東基翬三仙台、蘭嶼、墾丁與高雄柴山(壽山)海岸,卻都受到海岸開發的威脅,讓這些珊瑚的生存岌岌可危。

環保團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及高雄市柴山會,與珊瑚研究學者陳昭倫共同發表聲明,要求保育這兩種世界僅有的台灣「新住民」,並呼籲政府要提出與保育瀕危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族群相當的規格,來保育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與柴山多杯孔珊瑚免於滅絕。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實驗室經過多年的研究,並與日本、澳州、肯亞與巴西多國學者的國際合作,正式命名兩種台灣特有種石珊瑚為「福爾摩沙偽絲珊瑚」(Pseudosiderastrea formosa)與「柴山多杯孔珊瑚」(Polycyanthus chiashanensis)。這兩種珊瑚已分別發表於今年1月與3月動物學研究(Zoological Studies)國際SCI期刊上,受到國際珊瑚與珊瑚礁研究學者的重視。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表示,此兩種新種石珊瑚的命名與發現具有三大指標意義,就「生物地理學」方面,台灣位於海洋生物熱點,珊瑚金三角(coral triangle)的北界,原本就將近有300種的造礁珊瑚,發現這兩種新種珊瑚,也增加了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數量。就「物種演化角度」來看,「福爾摩沙偽絲珊瑚」是偽絲珊瑚屬種被命名的第二個種,距離在1935年發表的另ㄧ種偽絲珊瑚以來,時隔77年才發現第二種,這顯示偽絲珊瑚的物種數少,特有種在台灣發現更顯重要。

福爾摩沙偽絲珊瑚為小型珊瑚直徑小於20公分,與背景顏色相近,不易發現,分佈的範圍非常的零星極小族群,台灣只有在台灣墾丁萬里桐、蘭嶼耶油村以及台東基翬地區,且在生長在水深10公尺內,所以易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岸上的開發對他們危害度大。

「柴山多杯孔珊瑚」為多杯孔珊瑚屬的珊瑚中,目前已知生活在最淺水域的物種,多孔珊瑚屬於深海珊瑚類,過去的物種多在數百公尺深的深海中,目前在淺水域發現的多孔珊瑚只有在加拉巴哥群島的依莎貝拉多杯孔珊瑚( Polycyanthus isabela),而依莎貝拉多杯孔珊瑚早已被IUCN列為瀕危的珊瑚物種。

然而,這兩種才剛發現且命名的物種,即將慘遭開發毒手!發現這兩種新珊瑚的地點包括台東基翬三仙台、蘭嶼、墾丁與高雄柴山海岸,卻都正受到多項開發案與海岸開發的威脅,其生存岌岌可危。早年因為海洋及海岸的研究不足,使台灣的海岸線遭受破壞,目前在已受破壞的海下仍可發現台灣的特有新種,更何況在未開發之前,台灣擁有多少足以傲視國際與令國際稱羨的海洋物種,為此,環保團體與珊瑚研究學者,要求儘速保育這兩種世界僅有的台灣「新住民」,以免新物種很快即遭受滅絕的命運。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圖片說明:
圖1:偽絲珊瑚群體 / 莊曜陽攝
圖2:柴山多孔珊瑚生態照 / 陳昭倫攝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