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懼光的動物」— 2016交大應用藝術所師生聯展,至10月17日起於交通大學藝文空間展出
October 15, 2016

莊于璇,《Clamshell packaging chair》,壓克力
以塑膠泡殼概念,包裝無形的椅子,但卻擁有原物件的功能性,重新定藝產品的包裝外殼,思考價值形成與消失的原因,讓原本不起眼、隨手拋棄的外殼,獲得新的價值轉換,重建對於包裝產生的循環關係及環境的反思。


『懼光的動物』是2016年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的師生聯合展,由視覺傳達組以及工業設計組學生及老師共同創作展出。美是我們的皮膚,懼光是我們的本能,讓我們打破界線,不懼外在的眼光,由我們的瞳孔反射最真實的我們呼應這長刺”陽光"的世界。

溫柔的夜披覆肩上,顫黑的黑,是創作的養分。夜晚,總是懼光,卻也孵化我們天馬行空的創意。應用的藝術,是抽象、是爛漫、是能貼近大眾的生活,是包羅萬象;誠如懼光的轉身是噪靜的黑夜,也唯有黑色的悠悠星空才能包涵有刺的光。懼光與發光,穿透虹膜,折射與成象我們所認為的美、自己與世界。

此次的展出,展場設計分為懼光暗區與聚光亮區,與展覽主題相互呼應,因為聚光,所以懼光。在一樓的聚光亮區擺放從設計師角度來詮釋的椅子設計。首先,右手邊第一個作品為林銘煌教授的創作〈Twig Chair〉,以模組化曲木模具的概念製造出多變的曲木造型,用工業生產的方法重新詮釋樹枝有機的型態,在視覺上傳達出現代風格的韻律感。接著是,陳佳琪的〈E-adjustable易調〉,作品本身可以從一張椅子變化成3張小板凳,分享給來訪的朋友們坐。將早期台灣左鄰右舍,坐在板凳上聊天、分享共有的精神,蘊含在這張椅子中,坐出屬於城市的蝸居共享生活。張家毓的〈Naive Chair〉根據使用者在「坐」的姿態描繪出擺放軀體的線條,並予以簡化、幾何化所建構出的椅子。不同的人可以在這張椅子上找到不一樣姿態的展示,詮釋這張椅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身體也放在這件作品之中。

吳越的〈cheirs〉從製造加工方式切入設計,適合批量生產,零件簡單組裝方便,擺放在酒吧吧台前面,還可以適時地增加酒吧氛圍。莊于璇的〈Clamshell packaging chair〉採用簡約純粹的方式,以產品塑膠泡殼為概念,透明的外觀,如同放大的包殼造型,包覆著一張無形的椅子,不同於包裝軟殼的模樣,使其仍保留原物件的功能性,能夠真正承坐,重新反思及定義品的包裝外殼的價值,以反其道而行的手法揭開現今社會,在大量生產的過程相對製造出諸多的垃圾,包材與產品本身的曖昧關係,讓隨手拋棄的外殼,獲得新的價值轉換,試圖表達重建對於包裝產生的循環關係及環境的反思。鄭又中的〈祈求〉,擷取台灣傳統建築中,代表長壽之意龜甲狀的六角磚,轉化為板凳的座墊,能夠表達「與龜同壽」的願望,結合現代的鋼管材料,以古今融合的方式表達早年台灣人對信仰的虔誠。接著在展場1F與2F轉接處,蔡欣岺影像作品〈我練習穿越日常〉,藉由觀看我們的日常,反覆的動作,透過影像來詮釋這些日常狀態,揭露出我們生活中所謂的”習慣”,並仔細去看待這些日常,傾聽日常所擁有的故事。

二樓的展區,一部分的展區延續著一樓的聚光亮部,另一部分為懼光暗部。延續一樓展區的椅子設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黃亭穎的〈LUFFA絲瓜椅〉,顧名思義這張椅子的材質是採用絲瓜,絲瓜是一種方便取得、加工的天然材質,取代現有的人造材料。這種材料還具透氣、環保的特性,透過纖維狀的蜂窩狀結構,能夠均勻地載重,顛覆以往椅子材質的使用思維。陳奕穎的〈Oreo〉大膽採用創新的材質實驗,不只是單純外觀上的材質不同,更希望可以帶來視覺以外的感官體驗-香氣。作者選擇了咖啡渣這樣的環保回收材料,做出與顏色相呼應的大型Oreo餅乾椅,除了頗具童趣外,聞起來還有濃濃的咖啡香。

比鄰的創作,為陳竑霖的〈KUMO〉,期望賦予觀者有種如雲、駐足休憩在你我生活的空間中,扎扎實實待在那裡的縹渺觀感。〈皮膜上的曖昧〉作者陳詩涵希望藉由來源不同感官皮膜與外界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五感在刺激中畏懼,在畏懼中萌發新的渴望繼而產生曖昧的癮性循環。迎面而來一系列顯眼的插畫,是江坤森創作的〈薩爾瑪的魚/ Selma’s Fish〉,透過畫筆的顏色,上演一齣有趣的故事,利用複合媒材讓作品中的魚,產生色彩與材質的感觸,呈現出魚與環境的不同,希望透過畫作所傳達的故事,讓觀者重新拾回被社會消磨的好奇心,並找回尋夢及做夢的力量。

在隔板轉身之後,是吳睿哲〈再也看不見你 Farewell〉,以拼貼、複合媒材的插畫為主,輔以zine與小型裝置,觀者能夠透過自己的眼睛,以不同的形式,更加貼近生活,本作品亦收錄於《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一書中。孫佳琦的〈美與丑〉嘗試將現代彩妝方式結合小丑元素,試圖打破自古對小丑的既定印象,從中探討美學中的美醜。蔡雅婧的〈面目全非〉企圖向觀者傳達,當今浮躁社會中苦苦掙扎的人們,有多少人渴望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一心想成名的他們,往往泯滅本性、拋棄純真。所展露的卻只是不加修飾、不具內涵、輕狂不安,不堪一擊的面目。張詠妮的〈研究生日常〉表達自己研究生的生活,一種夾在學校與社會之間,研究與玩樂並行、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麵包與工作並行,傳達出不停歇的矛盾衝突。陳映儒的〈Dear diary〉以日記,記錄生活所有感受。生活中混亂片段,看似平靜,卻藏的很深很沉。經過時間的消化與沉澱後,翻開日記,發現在意的事,漸漸有了新的體悟。以「翻不開的書」表達日記承載生活的重量,又難以告訴他人,是一本厚重又被層層包裹的日記。以倒敘方式,一頁頁將這本書撬開又撕毀,觀看這些畫面的過程,可以發現真心話。最後,將同件作品的兩種狀態以逐格影像做成動畫。表達出時間讓作者在同一件事情中成長,並發展成不同的心理狀態。

翻開門帘,所處的位置是二樓的懼光暗區。首先看到的作品為曾維薇的〈偽日記〉,作者透過從捷運站走回家的十分鐘路上,誠實地檢視生活、整理心情。在這條每天都必須經過的瑣碎路程,邁步走著就像是執筆寫日記,思緒在步伐間流動,好似如此就能擁有文字的力量,將那些無以名狀的情緒都帶走。然而,作者終究沒有寫下任何隻字片語,只是反覆地走著這段路。緊鄰的作品為巫超凡的〈海浪〉,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對海浪進行審視、解構,續而抽象化,數位化處理,詮釋全新的海浪美學。接著是張詩典〈洋子〉,反轉新材質,打破世人對瓊脂的主觀印象,突破食材的限制,昇華成堅強的材質、柔軟的質地。一個來自海洋的材質,被人撈到海面上跟陸地的植物一起生存,經歷生、老、病、死,最後留下的養分又流回大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是如此、活也亦然。

在暗區的另一側為李博勳〈UN-SMART〉,表達在這消費性的時代「Smart」不僅僅讓產品從人類的配件變成有獨立個體性的智慧體,消費性產品的出現也著實改變了消費性電子產品與使用者的關係。但反過來說,當產品出現了些微的不靈光不再如以往一樣「Smart」,就會引起使用者的不滿與不耐,一旦出現了傷痕,不再美觀,也預告了即將被丟棄的命運,這樣「Unsmart」的產品在街頭流落被拆解,在「Smart」與「Unsmart」之間看到了消費主義赤裸醜陋掛在天平的兩端。希望透過作品,以被遺棄的家犬狗形象,來詮釋被人類丟棄的智慧產品的視角,並以此反思消費性主義所造成的問題,希望以被遺棄物的視角出發的批判性產品設計作品能觸及人心理情感的一面,進而改變人們在購買產品上消費性的行為。林莉的〈Light House〉燈具作品想刻畫出靜默守候的感覺,一道疲憊於外界令人刺眼的強光,懼光之後,總是期待 「家」那道溫柔而堅定的亮光。不論多晚回到家,都能映照出自己原始的形狀。作者試圖設計出,一盞靈動等待家人的玄關燈,也是讓心中情緒和想法終能登場的聚光燈。

本次展覽的作品共24件,包含椅子設計,錄像藝術、書籍設計、插圖繪畫、科技藝術、複合媒材等等,企圖由懼光動物的雙眸,反射懼光、折射聚焦,成影聚像我們所認為的藝術,將所有可能的元素,無懼地呈現在大眾面前。我們誠摯地歡迎您一起成為懼光的動物,前來感受應藝所2016年的師生聯展,一起圍繞在懼光的動物園裡!


「懼光的動物~2016交大應用藝術所師生聯展」
參展藝術家:謝啟民、陳竑霖、洪千惠、陳佳琪、張詠妮、黃婷穎
時間:2016-9-22(四)~2016-10-17(一)
地點:交通大學藝文空間 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交通大學圖書館B1
資料提供:交通大學藝文空間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