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我們的石板屋」,至明年1月22日於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出
November 24, 2015

伊誕‧巴瓦瓦隆,《他們的頭飾(三)》局部,壓克力顏料 版畫顏料 木板,20x28cm,2013


我們的心中都有一個家
無論我們到何處
離開原先的土地有多遠
那個家的模樣依然清晰
我們心中思念著石板屋
一片片的石板堆疊起部落的情感
孕育著一代一代的生命
我們在此生根在此成長
這不單是個住所
也是靈魂的居所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每年均與部落合作辦理「與部落結合特展」今年度與屏東縣禮納里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合作舉辦禮納里生活工坊【我們的石板屋】主題展覽。莫拉克風災過後,讓分屬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瑪家、大社、好茶三個部落在瑪家農場的現址建設永久屋成為新的部落Rinari禮納里。在遠離祖居地的現代住居中攜手一起開始新的生活,而座落在三個部落中心的「禮納里生活工坊」,集結三個部落的工藝師,透過工藝創作延續傳統的生活態度。工藝師峨塞說:「我不是要做藝術家,而是生活家。過去祖先為了延續生命、生活,努力思考,用雙手建造生活所需的。」工藝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這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祖先流傳下來的美學觀念及精神。

此次以【我們的石板屋】為展覽主題。因「家」是部落起源的根本,孕育著生命與文化,對排灣與魯凱族人來說,「家」不單單是「居所」,更是家族精神的傳承與情感的連結。【我們的石板屋】主題展覽分為三大主軸,(1) 傳統石板屋介紹 (2) 石板屋影像故事 (3) 石板屋主題創作展。期望透過展覽及出版品介紹排灣與魯凱族的居家生活文化及傳達「家」的意義與重要性。

展出Rinari禮納里部落的藝術家:峨塞.達給伐歷、武玉玲、伊誕.巴瓦瓦隆、磊勒丹.巴瓦瓦隆等排灣族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作品。
90年代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看到了當時族群文化的失落,所提出為解決文化傳承及避免部落體系瓦解等議題的「跨世紀文化扎根運動-部落有教室」的概念,本館並於1998年與排灣族大社部落合作舉辦的【部落有教室】特展活動。引用東華大學楊正賢所說「部落有教室的特展的概念及實踐邏輯即在於:台灣原住民文化長久以來作為原住民生活藝術化或藝術生活化的一個重機制,無非都是為了將人置身於部落倫理生活文化豢養的照顧裡。部落作為一個社群文化藝術傳遞的基本單位,無時無刻都提供給族群文化藝術一個寄居的寓所,好讓族人可以透過文化藝術的機制安身立命於部落倫理生活文化豢養的照顧裡。」由本次特展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理念,逐漸被部落族人所認同,十幾年來,雖時空的改變,但我們可看見族人對部落文化發展的投入,「部落有教室」的理念也獲得了實踐的可能。當年參與的大社國小學童磊勒丹.巴瓦瓦隆也已成為本次特展的策展藝術家,並在展覽中看的到了族群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我們的石板屋」
時間:2015-10-22(四)~2016-1-22(五)
地點: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地下一樓特展室
資料提供: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