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夏日本草」—花草蟲魚的微觀世界,8月15 日起於名山藝術展出
August 16, 2015

朱書麒,《異界風景 ─ 萬眾之眼》局部,油彩 畫布,152x152 cm,2015


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昆蟲及無計其數之生物、微生物、無生物,以不同外貌及形式存續於此浩瀚宇宙之中,數十萬年來,隨著自然、人工演化或外在環境的持續變遷,不斷產生變化,其內部構造、生命形式、行為表現及外表特徵各異其趣,反映此大觀世界的無所不包與不斷演繹推展的變動軌跡。不可諱言地,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文明的演進,已由機械取代自然,此種空前的劇烈變遷,造就人類、生物與原始之間原有秩序的快速崩解,而文明宰制自然、機械開發破壞導致宇宙秩序失衡的結果,將為世界帶來浩劫的警語,早已不是末世預言中的虛構題材。

人類智識、文明的擴展,無非植基於對自然的理解、控制與征服。例如,促使達文西發明飛行器的動機,來自於他對鳥類飛行行為、羽翼構造的理解慾望與好奇,而解剖學的研究,最終被應用於繪製裸體人像之上,更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體藝術創造了歷史高峰。從此種角度言之,達文西的繪畫、工藝製作,不論是在精神或實質上,與其說是藝術,毋寧更接近科學,亦即藝術的再發現,是一種科學化的過程。對於原始自然的探索,早在十八世紀,西方學者即透過近代科學方法,完成博物學(Natural History,亦稱自然史)之系統性研究,包含天文、地理、醫學、動物、植物、爬蟲類及礦物等領域的專業智識。博物學對人類與自然演變的歷史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不僅確立進化論的最初模型,並為今日的自然科學、生物科學打下重要基礎。

與此相對,在古代中國,約自宋代開始,作為藥理研究一環的動植物、昆蟲世界的學理探討蓬勃發展,時至明代,李時珍之《本草綱目》總其大成,將中國古代之博物學、藥理學研究推向頂峰。該書以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及人等十六部六十類之法則,對宇宙萬物進行分類,並確立其在自然史中之定位。根據本草學之研究可知,宇宙自然皆有其物種屬性、體質,配合傳統醫學之生剋理論,萬物皆可入藥,反映物種間的物質性移轉可能,已超越人類原始自然想像之範疇。李時珍曾將其對本草的品類考釋稱作「實吾儒格物之學」的說法,更反映一種近代知識份子的實證主義精神,而本草學所建立的宇宙觀,象徵人類與萬物之間的相對依存關係,人與自然並非對立的存在,而具有互為體用、可回收再利用式的物理循環可能。


「夏日本草」—花草蟲魚的微觀世界
展出藝術家:黃柏維、李英皇、蔡美姿、朱書麒、馮雯琳、洪民裕、陳薇文
時間:2015-8-15(六)~2015-9-6(日)
地點:名山藝術 台北館
資料提供:名山藝術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