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臺北建城130週年,城市空間與場所議題專題展,北美館展出
May 15, 2014

展場「烏托邦街」一隅,李俊陽,《妙》


「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為北美館配合臺北市政府「2014年臺北建城130週年」,首度策辦探討城市空間與場所議題之專題展,特別邀集台灣與香港兩地專長於空間論述的兩位重要學者:阮慶岳教授及曾慶豪教授共同策劃,邀請包括台灣、香港、中國、日本各地擅長探討空間內蘊、場所記憶與居住關係之24組重要藝術家,將北美館三樓特有的管狀展場轉化為七條街廓的意象,提出多件現地製作之新作品。

從藝術家對於空間層次的詮釋與轉換,重新檢視現代生活中城市的意涵與本質,透過聲音、裝置、影像、結構等多重媒介特性,企圖引領觀眾穿越一座感知層疊的城市聚落,從混沌未明中尋找人與環境的多元對位,及虛實交雜的空間記憶。這些多元媒材的應用與呈現,在本次展覽皆可盡收眼底。討論從臺北城進而擴至東亞的城市歷史與文化議題。

策展人之一阮慶岳教授為此展覽的主軸做了定調說明,他認為台北及東亞的建築都有「現代性」的問題,尤其在「現代性」定義未明下,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討論及關注,而「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即對於東亞城市及建築的發展及現代性狀態,以及「現代=科技」此一命題提出質疑,思索東亞現代城市住民與居所的互動與空間記憶。1884年臺北建城的年代,日本正經歷過1860年代到1880年代間進行的明治維新,美國也於1884至85年間建造出第一幢摩天建築─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130年來的建城歷史,臺北城牆內外都經歷許多挑戰,「現代性」未明的狀態是將來應持續探索與發展的議題。

展覽的副標「一城七街」,是從北美館三樓展場空間引發的聯想與思考,其格子狀行列整齊的展覽區塊,及如城郭狀四邊形的空間輪廓,引發其做為現代都市發展與東亞城市歷史的討論場域。曾慶豪教授講解「一城七街」的七條街廓分別為:1.其寬街、2.山水街、3.尺寸街、4.學習街、5.微物街、6.烏托邦街、7.雲朵街。此七條街道由「其寬街」開始,展出臺灣建築前輩陳其寬先生日常生活的手稿記錄與私人收藏,向臺灣建築大師致敬。「山水街」呈現山水園林與都市環境相互依存的效應及影響,王為河的作品《山水,不存在著一種稱謂…》將展間一分為二,一山一水,探討現代建設的街道、隧道等設施,對原始山林產生的影響,藉由山林部落、隧道、城市與蓄水池,對山形與水流做反思的隱喻,藉由比擬性的象徵,揭示山水延伸出人類生命不得不接納的處境。「尺寸街」認為城市是依比例尺劃分而成,從日常生活的物件到建築的規模,都以約定俗成的尺寸提供給使用居住的城民。五十嵐淳的《比例尺之森》對比例尺進行思考,展示一件讓身體呈彆扭狀態的臨時建築,但又提供觸感舒適的地板和自在的空間,自然而然地將人引導其中停佇,而使身體無意識地感受並接納「比例尺」的轉變。「學習街」由日本東北工業大學建築系創作的展品《3.11與重建家園》,以福島核災受創嚴重的仙台市為創作對象,創作團隊製作出一小型城鎮模型,邀請仙台居民為模型上色,以藝術的方式回憶起受創家園的本來面貌。

「微物街」和「尺寸街」的映照呈現出城市的特性,以零碎片斷的敘事性物件喚起城市的藉以確立的自我意識。白雙全的《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以工作坊形式,在東京、九龍和台北三個城市進行,內容根據各城市的地圖集兩頁之間看不見的縫隙安排旅程。「烏托邦街」意圖思索的是對理想建築/城市的想像,歐寧的作品《碧山計畫》欲撥正現代建築過於強調都市,將其視為現代生活救贖的傾向,而發展農村的生活形態,建立一種無政府主義的社會機制。「雲朵街」作為七條街廓的最終,跳脫存於現實的地面建築,將建築的概念提升至天地之間的區域,探討脫離實體地面之後,人們是否有辦法掌握住空間的真實存在。建築繁殖場吊掛於北美館一樓大廳的作品《莫雲.莫云雲》,似雲、似魚又如飛船的木作構造,擬似雲朵萬變的姿態,在實與虛的空間之中飄浮,探究人與空間的關係,究竟該是明確或不明確的定義?


「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
日期:即日起~2014-08-17
地點:北美館
資料提供:北美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