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墾丁發現新物種「肯果柱狀海天牛」
September 06, 2011

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的邱郁文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在墾丁國家公園的後灣海域發現一種大小約0.5公分的海蛞蝓物種,經查證發現是「肯果柱狀海天牛」(暫名)。這是首次在台灣發現此物種的正式紀錄,也為墾丁國家公園再添新物種紀錄。
「跟這種小生物已有10年的淵源。」邱郁文說。十年前,曾經有一個小女孩,拿著一串香蕉藻跟邱郁文說,藻類裡面有小動物在爬耶,在陽光下,看得出是一隻約0.5公分長,身上有許多皮鰓的綠色小動物附著在藻體的內側。當時邱郁文只能解釋,這是一隻住在藻類裡面的海蛞蝓,但怎麼想也無法解釋海蛞蝓為什麼會住到香蕉藻內。這些疑惑深刻印在他的記憶裡,這些年來尋尋覓覓,終於在10年後找到這個小生物,並查證為「肯果柱狀海天牛」。
墾管處處長陳貞蓉表示,這種生物的行為很有趣,會把香蕉藻鑿出一個洞,然後鑽進去,吸食細胞液,也會刮食、收集在藻壁的葉綠體;這些葉綠體,並不會被消化掉,而是儲藏在它體內成為能量來源,海天牛就靠著這些能量生活。「肯果柱狀海天牛」是原本只記錄在大堡礁、北昆士蘭到關島的物種,這次在墾丁發現,對台灣及墾丁的生物多樣性別具意義。
小檔案:

肯果柱狀海天牛
學名:Ercolania kencolesi
命名者:Grzymbowski, Stemmer & Wagele, 2007

肯果柱狀海天牛為縱長的小體型,有成對大型嗅角,皮鰓不規則的排列在身體兩側,背面則無。身體透明,飽食的個體呈現綠色色調,當飢餓時個體會呈現黃褐色。消化道分支的末端遍佈表皮呈現微小的斑點。在皮鰓和嗅角上有由腺體或小顆粒形成的白色的斑塊。嗅角的頂端白色,嗅角上有間隔的橫帶。 每個皮鰓下也有白色橫帶。和香蕉藻共棲,會在香蕉藻細胞內外棲息活動,並且在細胞壁上穿孔再爬進去並且吸食細胞內含物如細胞壁內的葉綠體,同時也把同心螺旋形的卵團產在細胞壁內側。(邱郁文提供)

資料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