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禮物 」,至明年2月5日於樸石藝術展出
December 20, 2016

于艾君,《修竹》局部, 犢皮紙上油畫,67x152cm,2011


什麼是禮物?它是一種「給予」的現象學,對它的關注可以開啟了我們社會的總體經驗,也能啓發了一種本源性的藝術創造觀點。最早的禮物意義可追溯希臘的xenia概念,這個語彙當時被用來當成圖像看待,特別是指靜物類型的圖畫,讓陌生的客人用以帶至受邀主人家中,做為禮物餽贈之用的物看待。事實上,xenia的字源既是來自陌生人或主人和具有「好客」之意,又能夠當作禮物看待。在這個策展計畫中,我們正好可以把思想場域所討論的「給予」現象賦以物像化。在此,藝術作品的顯現就不是一個尋常的物質概念,而比較近似哲學討論的khôra;它類於一種空間亦是承載之意,乃至於是指向一種超越在場和不在場之外的他者空間,藝術創造了這異類、多元與離散的空間,同時是具有期待來臨的禮物贈予事件,在事件中無論贈與主體的藝術家或接受客體的觀者,都是受不可預見之到來的禮物贈予事件的召喚。

這次參加展出的藝術家均在不同層面上呼應禮物的主題。旅法的鄭佩齡近年來關注文化認同中的他者經驗,透過文化圖像的交織編串試圖給予混雜認同的視覺多維詮釋場域,此外藝術家也針對此次展覽以郵寄的再裝置面貌,參與禮物開展中不可預期的驚艷。大陸藝術家于艾君憑藉其獨特的消解圖像方式,反轉提供造像的開放文化邏輯,無論在使用大型垂掛繪畫和小型的塗鴉拓寫,皆可視為是禮物意涵中「好客」精神的彰顯,這種好客的應對之禮,在其作品中即是廣泛的接納不同圖像系譜的文化脈絡,讓作品敞開接納之姿展現有別於傳統繪畫的道說規訓。

其他三位藝術家則在禮物的「物性」上開拓可能。以東方的禮來觀物,往往能兼備人與物的社會秩序,以及籌劃畛域般的惜物和玩物投射,張婷雅的水印木刻版畫創造出有如尺寸屏幅般的曲觴間,既是想像的理想詩化栖居,也是可以把玩的禮物意象。劉芸柔則是直接面向做為禮物的物質實物,像是紀念品和早期作品的主題蛋糕,以細膩流暢的抽象幻化顏色外衣,禮讚式地重新包裹做為禮物的物件。莊毅朗的立體類作品可以視為是禮物現象學中「偶像」與「聖像」辯證的物質軌跡,因為他利用台灣常民儀式的現成木雕頭像,大膽覆蓋並轉換成美式大眾通俗卡通形象;就像現象學所討論的偶像是人的「凝視」,而聖像是形而上的上帝「神視」,藝術家藉偶像與聖像的二元反轉機制,彰顯出其中的同異之差。當我們想到希伯來文的禮物一詞同時也是賄賂之意,唯有上帝所給予的禮物才是無私與不求回報,因此在這個展覽中,我們也可以把藝術家的作品視為是更具有無私包容意義的禮物彰顯,以藝術的禮物給予接納嶄新的時間未來。


「禮物 」
參展藝術家:于艾君、鄭佩鈴、張婷雅、莊毅朗、劉云柔
時間:2016-12-17(六)~2017-02-05(日)
地點:樸石藝術 台中市西區存中街172號
資料提供:樸石藝術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