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註冊 Register
請輸入密碼
請輸入姓名
請選擇您的性別
請選擇您的生日
恭喜您,註冊成功!
Thanks!
You should receive confirmation emailsoon.
忘記密碼 Forgot Password
無此帳號,請重新輸入。
Wrong email. Try again!
註冊Register
已經寄送密碼至您的註冊信箱!
Thanks!
You should receive a confirmation email soon.
August 24, 2013
由早期的影像裝置、聲音裝置、機械動力裝置到近期的光影創作,陶亞倫一貫關注於資訊科技時代中,人的存在及其處境,作品中不蒙昧於淺表的意象、技術與效果,反而充滿濃厚的哲學式辯證與反思,深刻而發人省思;事實上,作為一個新媒體藝術家,陶亞倫正反其道而行,透過對於身體與存在覺知的召喚,瓦解伴隨擬像而來的虛無。本次個展《消失的主體》,即相對於虛擬實境,以投射燈、火和透鏡,利用光影折射的變化,引領觀者飄盪在如同淺意識般的虛實之間。
August 23, 2013
今年適逢台灣重要代表藝術家家孫多慈(1913-1975)的百歲冥誕,國立歷史博物館有感於她在美術與文化教育方面不可抹滅的地位與貢獻,並熱心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特別舉辦「回眸有情──孫多慈百年紀念展」,希望經由孫多慈的繪畫作品,藉「百年回眸」詮釋她「有情人生」的精彩歷程。
August 22, 2013
擁有百年歷史的IBA國際建築展於今年再度開展,臺北都市再生行動館作為今年IBA展唯一的國外參展團體,由原垂直村落研究設計團隊MVRDV負責設計展場,由阮慶岳老師進行整體策畫,謝英俊建築師、蕭有志建築師、及建築繁殖場團隊依據臺北地區的中山林森區域,經過不同面向的深度調查研究後,調查結果,各自發想該地區適切可行的改造方案,甚至打造實驗性的建築成品,以此回應臺北都市現況與都市再生之可能性,並將向國際展現臺北都市再生成果。
August 21, 2013
「TEA/超級關係─2013國際科技藝術展」,是由曾參與策劃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及奧地利電子藝術展之策展人林書民所擔綱規劃,「TEA/超級關係」的策展主軸,是為辨識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特徵。這是一個「當下」的文化:在有線或無線網路上,所有的時間都是現在,整個世界幾乎都是全年無休地關係緊密地運轉著。數位媒體藝術本身即是藝術與科技的「超級關係」,它的誕生來自於各種表達模式的累積,以及對知識與專業融合的特殊要求。
August 20, 2013
牛俊強與羅智信,兩位年輕台灣藝術家的最新創作展「New Work Project新作輯」,目前正於鳳甲美術館展出。在「New Work Project新作輯」裡面,兩位藝術家各自挑選了對方三件之前的作品,經過漫長的討論與溝通,與對彼此創作的瞭解,各自重新製作了對方的作品,一件件作品經歷保留、捨棄、再製轉化而呈現為「全新舊作」。
August 19, 2013
成立於柏林的tamtamART(柏林台灣藝術協會),提供視覺藝術創作發表及策展的平台,將新媒體、互動藝術與行為藝術,以一種觀念性、概念性、實驗性的展演方式,帶給觀賞者許多提問及再思考的空間。來自tamtamART的主要成員,傅雅雯、洪韵婷、鄒逸真等三位台灣藝術家,即將於9月展開最新策畫展覽「command+N」,預計於9月21日(六)至 10月31日(日)舉行。
August 18, 2013
由策展人龔卓軍策劃的「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展,昨日正式於誠品畫廊展開,此展匯集共四名藝術家和一個表演團體參展,分別為周育正、高俊宏、倪祥、許哲瑜以及河床劇團。此展試圖提醒大眾去思考「工作」、「勞動」對人類的意義、以及藝術生產與世界的關係。除了階級位置嚴重影響工作選擇外,若非為了尋找生命情感與欲望的出口與情義相挺,人們何嘗甘願承受過量工作之苦?而在這兩個極端的中間,可以形成什麼新的觀點嗎?
August 17, 2013
台北市立美術館目前正在展出台灣藝術家劉瀚之最新個展「原地散步」,劉瀚之的作品風格擅長以看似隱晦、或些許怪誕的機械裝置,搭配生動直白且略帶詼諧的敘事手稿,引導觀者窺視一個個你我在不同生活可能不經意發生的奇異場景,將其具體呈現於眼前,誘發人內心最底層的種種可能性。「原地散步」延續「類道具」機械裝置搭配簡短文字敘述的手繪圖稿表現形式,展出《訪客》、《看領帶》、《你看》、《盛開在車廂》與《無情散步機》等五件2013年新作,即日起至9月29日於北美館地下樓E區展場展出。
August 16, 2013
台灣當代藝術家莊普與藝評人張晴文,將於本周六8月17日在海馬迴光畫館進行一場關於藝術的辯證對談。莊普,一位運用理性規制達到直觀詩意的台灣當代藝術家,1983年以極簡風格出發,並以此聞名。他也是一個興趣廣泛的創作者,穿梭於生活語境所觸發的醍醐灌頂式的創作興味是其根本興趣。 作品無論是在複合媒材、裝置藝術或繪畫創作,擅長以自我主觀性,加入一種令人無法預期、充滿驚喜的手法,他篩瀝日常生活中,那些細微、不被注意的事物;或是外在看來平淡無奇的小事,從中提煉出對現代性場域的思考。莊普由生活如實若幻的鏡像所延展的創作觀,恰與莊子在知北遊第二十二篇所云:「道在屎溺」呼應之。
August 15, 2013
在台東池上的稻浪前起舞!雲門舞集今年滿四十年,藝術總監林懷民宣布,十一月將發表新作「稻禾」,舞作發想來自前年首次赴池上驚見的稻浪美景,金城武為航空公司拍廣告的「伯朗大道」也躍入舞台投影。林懷民說,他在嘉南平原長大,有稻米情結,一九八七年的「薪傳」有「插秧」一節,一九九四年的「流浪者之歌」將三噸半黃金稻穀搬上舞台。前年他與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赴池上,驚嘆「稻浪竟然可以這麼美」,決定入舞。
August 14, 2013
備受國際關注的台灣當代雕塑家李真,將受邀於法國巴黎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展出,正式宣告歐洲巡迴展開跑,展期自9月2日至9月29日止。2011年中正紀念堂戶外雕塑大展的規模即將移師巴黎,在有著「巴黎珠寶箱」美譽的「凡登廣場」舉辦。展出作品囊括12件李真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雕塑,涵蓋1998年至2010年的四個重要創作系列。
August 13, 2013
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都市酵母企劃執行的「2013 臺北街角遇見設計」今夏將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合作,於8月17日本周六舉行「環境色彩導覽/工作坊」,用有趣的都市色彩探索行動,聯手打造各種內湖文化新體驗。
August 12, 2013
今夏由臺北市政府主辦的2013第十五屆臺北藝術節前進「冒險新視界」,已正式啟程。集結包括臺灣、德國、西班牙、日本、加拿大、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八國藝術家齊聚一堂光,自即日起日至9月8日,十一檔精彩展演涵蓋舞蹈、戲劇、馬戲、裝置與電音派對,交融東洋、南亞、歐美與臺灣本土文化觀點,共九檔精彩售票演出,一檔免費戶外演出及一場國際藝術展覽,每項作品皆在形式與題材上破格創新,探索藝術時空裡的處女野地。
August 11, 2013
睽違一年,臺灣當代山水畫大師周澄,即將在本月30日於宏藝術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彩墨個展。周澄老師喜愛雲遊各地的山川勝景,並將自己的感受透過畫筆傳遞出來,周澄認為寫生是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過程,因為自身對景物的感動而產生衝動,因此更迫切地想去描繪其形態,並不斷培養觀察力與筆下的正確性。
August 10, 2013
「藝術推手:高雄畫廊發展初探」展,目前正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此次高美館諮詢了曾參與或熟諳畫廊經營實務者與學者專家,包括陳水財、洪根深、黃冬富老師與石隆盛先生等,並邀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研究團隊協助,以「高雄畫廊發展概況初探」專題進行研究。蒐整了1960年代迄今,高雄各畫廊展覽、活動等相關文獻史料,並進行系統性紀錄。這些龐雜但豐富的田野調查資料,在在為觀眾呈現了在地畫廊長期以來的發展雛型,並呈現滿懷藝術夢想的經營者們,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求生,為原來的號稱為文化沙漠的高雄開闢了一處處的綠洲。
August 09, 2013
郭人維,196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目前工作於台北與倫敦。郭人維早年從事建築設計,在工作十多年後,前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展開截然不同的創作生涯,作品曾在倫敦參與多項聯展。本次於北美館舉辦之台灣首次個展「移山」,展出作品融合藝術家在繪畫與建築兩項領域的專長及興趣,藉由創作探討山水畫構圖與建築空間構造相互結合的可能性,展出藝術家近年創作的三個畫作系列,分別為「豪宅系列」、「5x5=25系列」及「小中現大系列」等,共13組件作品,將於明日正式展開。
August 08, 2013
「框框以外無界限」-光之藝廊創作獎精華回顧展,目前正於台北的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三樓志清廳展出,展期至8月30日。「框框以外無界限」展,是一篇篇臺灣身心障礙藝術純樸且動人的生命故事。他們透過畫框體驗世間有形與無形的框架帶來的界限與刺激,在這麼多框架的背後,身心障礙的藝術家朋友努力突破限制,去並且實現每一個獨特生命的原創精神帶來的無限可能。
August 07, 2013
2013年花蓮金針花季已正式開跑,縣長傅萁邀全台遊客蒞臨有「東方小瑞士」之稱的花蓮金針山,觀賞金燦黃澄的壯觀花海,保證有最心曠神怡的夏日感動。每年盛夏,玉里鎮赤柯山及富里鄉六十石山的金針花綻放,滿山遍野的黃金絨毯呈現壯麗的花海美景,絢爛耀眼的金針花田讓民眾趨之若鶩。
August 06, 2013
藝術家李基宏的最新個展目前正於台北伊通公園展出,「過時」作為此次個展的名稱,首先就是一項如實的陳述,因為在以影像為主的這些作品裡,其共同的基底是紀錄著正在經歷一段時間(與空間)的藝術家(自身的身體)。
與此同時,在藝術家通常以月為單位的工作間隙裡,這些以月為單位命名的作品,也以月為單位加以完成,於是作品名稱裡始終存在的「work」,便是在意指「作品」的同時,也保留著它並存於「工作」的如實。


August 05, 2013
早在1992年,還是國立藝術學院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了「科技藝術研究中心」,是臺灣最早提倡科技與藝術整合的研究單位,是臺灣科技藝術的搖籃,期間孕育了許多知名臺灣當代媒體藝術家。目前正於關渡美術館展出的「科藝復興」聯展,回顧早期科技藝術的發展歷程,重新整理展出參與藝術家們的原始作品和重要歷史文件。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