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掉在地球上的人」,本周六與藝術家莊普來一場美麗的對談
August 16, 2013

莊普,《六月裡的後花園》部分截圖,複合媒材裝置,420×420公分,1996


台灣當代藝術家莊普與藝評人張晴文,將於本周六8月17日在海馬迴光畫館進行一場官於藝術的辯證對談。莊普,一位運用理性規制達到直觀詩意的台灣當代藝術家,1983年以極簡風格出發,並以此聞名。他也是一個興趣廣泛的創作者,穿梭於生活語境所觸發的醍醐灌頂式的創作興味是其根本興趣。 作品無論是在複合媒材、裝置藝術或繪畫創作,擅長以自我主觀性,加入一種令人無法預期、充滿驚喜的手法,他篩瀝日常生活中,那些細微、不被注意的事物;或是外在看來平淡無奇的小事,從中提煉出對現代性場域的思考。莊普由生活如實若幻的鏡像所延展的創作觀,恰與莊子在知北遊第二十二篇所云:「道在屎溺」呼應之。

1947年出生在上海,兩歲時因戰亂,隨家人遷徙至台北。莊普開始以創作為志趣,他自己說是因為「小學四年級的美術競賽,畫筆顏料都沒有帶,只好和同學借了剪刀,靈機一動,撿拾了樹葉等現成材料拼拼湊湊竟成一件作品,糊里糊塗得了第一名!自此之後想法勝於技術,總是得到好評,受到啟發及鼓勵,就一生成為藝術的勞動者。」

1972年赴西班牙馬德里藝術學院就讀,專攻繪畫,直到1981年返台,1983年第一次個展「心靈與材質的邂逅」提出繪畫的物質性,對當時台灣藝壇影響甚大,也影響了新的藝術家及後來的複合媒材創作。其後與林壽宇、胡坤榮、張永村、程延平、陳幸婉等人成立異度空間。

八0年代,可以說是莊普藝術職業的正式起點。在長期創作的經驗裡,他認為藝術創作有許多邏輯上的矛盾:它可以是自發,又受約制;一方面為了溝通於眾,另一方面也是秘而不顯的;藝術家可以同時兼具自戀和自厭。這種矛盾與規則取決藝術史典範中的形式、直觀邏輯及對話真理。 而無論激辯、詭譎、臆測的表達,或是探究物質與精神或形而上、形而下等議題,都試圖透過「作品」傳遞並發聲;1984年獲得台北市立美術館的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台北市長獎,這是在台灣美術史裡第一次官方認可前衛藝術、觀念藝術、抽象繪畫的獎項,對之後的台灣展覽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1985年獲得雄獅雙年獎,第一個私人雜誌的藝術獎項,是之後雄獅新人獎的前身。

1990年與劉慶堂、陳慧嶠等成立伊通公園,提攜了90年代很多當代新秀。1997年赴義大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第一次由民間企業非官方單位支持參展,將台灣的當代藝術帶入國際。在一個俯拾皆是珠玉的世界裡,作品能讓眼前流轉與經驗的名字、事物:無論是模糊的、粗略的、混亂的、隱匿的、不確定的,有機會在記憶的洪流中暫時被凝固下來……。 莊普遂藉著手的操作,將包含在內心的情緒交集蓋印在畫面上,每一個圖章就是佔領一個空間;每蓋一個方格就證明了一次存在,力道無一相同的印記,突破了理性的試鍊與辯證,其追尋的結果是極端感性的禁地。「掉在地球上的人」相關活動與報名訊息可至官網查詢。

日期: 2013-08-17
地點:海馬迴光畫館
資料提供:海馬迴光畫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