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乘搖櫓舢舨,優游馬祖坑道
December 14, 2012

馬祖北海坑道漲潮時能搭船遊覽,退潮時可做為步道,攝影/記者林佳儀


探訪國境之北馬祖,感受百年古風小鎮津沙與芹壁,石砌屋改為民宿別具風味;一遊戰時開挖的北海坑道,輕舟上聽船老大論古,格外引人深思。北海坑道,鬼釜「人」工,來馬祖,倘若錯過南竿的北海坑道,等同於沒來過馬祖。「井」字形的交錯水道,全長640尺,洞寬10尺,高18尺、相當於6層樓高,乘船於平穩水道中,自能感受一股悠然安逸。不過,北海坑道並非天然石洞,而是動用4萬名軍人,24小時輪3班開挖,花了2年多時間人工炸山、鑿壁而成;當時物資缺乏、設備簡陋,全靠人力開挖堅硬的花崗岩壁,軍人的臉盆除了用來洗澡、盛水外,還拿來裝石塊。

民國57年,政府秘密成立北海計畫,於馬祖各島開挖地下水道,供游擊艦艇停泊與資源運補所用;如今馬祖各島都有著不少名為「北海」的坑道,又以南竿最具規模,也最具代表。體驗北海坑道有多種選擇,可乘獨木舟、腳踏船與搖櫓舢舨,不妨選擇搭乘搖櫓舢舨,聽著船家講述坑道來由,讓遊覽之情除卻欣賞,更多了幾分對於國軍兄弟的敬佩肅穆。
閩東式建築石砌外牆,耐寒耐雨,更展現福建漁民強悍的移民特性,攝影/記者林佳儀


在津沙,望著閩東式石砌建築聚落、腳踩著紅磚道,寥寥無幾的行人,時間宛若停滯於百年前,馬祖還是那個捕魚曬網的漁業時代。「津沙」村,兩個水字邊的村名,道出津沙曾為漁村的歷史背景;最早可溯及清朝乾隆年間,臨海、漁獲頗豐的津沙,成了福建漁民往返兩地的最佳停駐點,逐漸發展成馬祖南竿島中第二大漁村聚落。村內保留了百年前閩東式石砌建築,先以福州杉木為架構,再鋪上花崗岩石砌外牆;石砌外牆耐強風、耐雨淋,窄小窗戶與大門更暗示著過去曾有一段海盜猖狂的日子,展現福建漁民強悍的移民特性。不過自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因戰爭、戒嚴關係,津沙漁民無魚可捕多數已移居台灣,原本只剩4戶。近年政府重視文化觀光,貼補當地屋主修繕古厝,這才促使不少居民願意回鄉重新裝修,不少老屋已改為民宿,一晚不到千元,別具特色。
北竿古風小鎮芹壁,成了國片「花漾」拍攝地點,攝影/記者林佳儀


造訪津沙除了感受古厝歷史,還能動手體驗馬祖招牌甜點「黃金地瓜餃DIY」;由店家準備食材,遊客只消動手包餃子,就能一嘗地瓜餃香甜的Q彈美味。馬祖早期土地貧瘠,極易種植收穫的地瓜成了最佳糧食來源,當地人更研製出獨門吃法,又以地瓜餃最具代表。將地瓜蒸熟後混入太白粉,內裹入混合花生、芝麻與砂糖粉,酌量添入五香粉、豬油與蔥末,捏成元寶狀即可。黃金地瓜餃可煮可炸,地瓜外皮Q彈鮮嫩,砂糖遇熱融化後襯得內餡酥軟香甜;加上水煮與油炸風味不同,兩者都值得一嘗。

馬祖一共由5島組成,位於北竿的芹壁,同樣也保留閩東式建築樣貌,古風小鎮更成為年底將上映的史詩國片「花漾」的拍攝地。與津沙不同,芹壁聚落依山而建,濕氣重些、海風也猛烈,遇上冬季低溫居民多不居於此地,更甚者遷至台灣。不過春夏之際,和煦陽光配上徐徐海風,芹壁成了觀光勝地,其中多達8成都是背包客,石屋聚落也多改成觀光民宿。

文:記者林佳儀/聯合報(2012-12-11)
資料提供:udn.com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