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後殖民與後現代,臺灣美術院院士第二屆大展
May 20, 2012

臺灣美術院曾於2010年3月間,在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舉行首屆院士大展。該院並於2011年首次登陸在中國美術館及廣東美術館等地舉行巡迴展,以進一步的實際行動來推動兩岸藝術文化交流。今年5月19日至6月10日,該院再度應邀在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舉行「後殖民與後現代—臺灣美術院院士第二屆大展」。

該展還將延伸到日本及澳洲等其他亞洲地區,推廣臺灣藝術中「後殖民與後現代」的新趨勢。

臺灣美術院現已有23位院士,除了名譽院長陳奇祿及發起人廖修平外,還包括王秀雄、傅申、何懷碩、江明賢及黄光男等教授外,尚有陳銀輝、謝里法、顧重光、吳炫三、曾長生、鐘有輝、林章湖、詹前裕、林磐聳及薛保瑕等創始成員。今年逐步擴大成員組織,陸續聘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友的藝術菁英加入陣容,如: 林昌德、李振明、蘇憲法、郭博洲、游明龍及林俊良等教授。

後現代主義的「後」是想「超越」現代的意思。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國家對統整性和一致性消失的焦慮下,產生希望有統一性、一貫性、優雅與純粹的風格。在現代主義與現代情境的表達中,往往強調某種國家或英雄式的論述,強調藝術家和一般人在創意上的差異。後現代主義則捨棄英雄神話、族群中心主義、歐美中心主義、二元對立及國家與普遍化霸權的大敘述,強調地域性與小敘述的風格,對傳統的理性和權力的客觀標準,提出強力的批評。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特徵,條列如下:無主義之主義、喜歡挪用其他風格或手法並綜合之、跨文化及多元文化等的藝術表現。

「後殖民文化」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過去被殖民的民族紛紛獨立,本地人將殖民者的勢力、法治與文化予以驅逐並形構民族自覺的文化活動。在這樣的階段中,「後殖民」是自我獨立的歷史性階段。臺灣在二次戰後的60年代,臺籍西畫家的創作大多仍延續日據時代的風格。此外,隨著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的傳統水墨畫家,如渡海三家的溥心畬、黃君璧及張大千等人,雖在臺灣居住約30年,仍以「故國山河」風景樣貌的山水畫為創作的主題。在政治資源與中原文化強勢的發展下,大陸型山水畫就在臺灣成為水墨畫的主流了。70年代後鄉土運動激發文化根源與地方認同的追尋。80年代末解嚴後,臺灣主体意識興起,無論水墨或西畫家,都以臺灣土地意識與文化的描繪詮釋為其創作主軸。

「後殖民與後現代—臺灣美術院院士第二屆大展」相關資訊,請至國父紀念館全球資訊網查詢,或電洽該館﹝02﹞27588008轉545、546。

圖片說明:廖修平 / 人生四季(三)、(四)/ 2012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