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縱探語境,陳世明的萬象空間
March 15, 2012

2004年陳世明的友人贈送他一台小型的數位相機與攝錄影機,他開始嘗試以相機代替畫筆,以大量的攝影作品為媒介,探索時間與空間的延續與差異,每一件作品以數十張到數百張照片交相堆疊組成,拍攝內容從自然風景到建築、都會景象,捕捉生活週遭易受忽略的題材以及當下的現實景況,他以一貫的藝術語言之運用,將種種的片斷影像,重新組成幾何矩形、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造型等,再組織拼構出另一個豐富多彩的萬象空間,相較以前的極限風格的畫作,現在的視覺表現豐盛迷人,色彩絢爛鮮豔,嶄新的面貌似乎是個人從出世再重返現實世界。

台北市立美術館從3月17日到6月17日展出劉永仁策展的《陳世明→縱探語境》展,陳世明1948年生於台灣彰化,對於圖畫具有天生的敏感度,自年少時已定下學習繪畫的專注信念,1967年進入現在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受教於李澤藩、洪瑞麟、楊三郎、李梅樹及陳景容等前輩藝術家,並同時開始思索東、西方繪畫在畫面上的變化與結構等不同的思考觀點,學校畢業後,陳世明進入西班牙馬德里聖費南多高等美術學院深造,在學習西方傳統繪畫技法的同時,亦受當時西班牙藝壇的米羅(Joan Miró)、達比埃(A. Tápies)等抽象與具象寫實領域的藝術家啟發。

陳世明1977年自西班牙馬德里深造返台後,崛起於1980年代台灣藝壇,早期作品有兩大脈絡,一為具象的鉛筆素描、一為抽象幾何色塊構成的系列繪畫。他對素描的獨到見解與偏愛,使用鉛筆在空白紙上畫出水石或植物,心情空無寂淨,每一筆精準、極致地描寫清雅的物體造型。而抽象幾何的表現則是在畫面上做色塊的編排組合,簡約明朗,其間輔以拼貼材質,或站或來回走動,將塗上顏色的畫布重組,如此兩種創作方式,身體的感覺與坐著畫鉛筆素描的手感雖不同,但直觀形象的空有和色面調合之準度的心境卻是相同的,追求著對自然本質的探討。

藝術創作與生命的漸進體認是一段漫長的心路歷程,也是一種對內在需求的轉化,陳世明的繪畫視覺語言即是他在創作生涯各階段的心境投射。《陳世明→縱探語境》展覽選件自藝術家1979年至2011年間,素描、水墨、複合媒材與攝影影像等共48件(組)作品,其中尤以他近年的影像作品為主,題材廣含自然、景物、建築、都會風尚等。北美館期由策畫本展與相關演講活動,引導大眾認識陳世明的生命經驗及藝術探索歷程,從而瞭解藝術家的藝術思維與其在美學上的觀點及表現。

圖片說明:
高架橋
數位輸出、畫布
142x195 cm 2011

資料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