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回歸山水:渡海後的水墨先聲―余承堯、江兆申、張光賓作品展,10月14日起於美源美術館(家畫廊)展出
October 20, 2017

余承堯,〈長谷急流〉局部,彩墨、宣紙,117.5 x 43.1cm

美源美術館致力推廣創辦人王賜勇先生的藝術理念,並以余承堯與林壽宇兩位大師為主要研究對象。今年以余承堯所處的時代性、創作背景,在展演上結合同時期的大師江兆申與張光賓,三人創作於現代水墨發光發熱的時代,作品卻不走融合西方的常見套路,但也沒有完全的照古臨摹、或落入學院派思維,而是以自我的體悟創作山水墨色。他們在華人現代水墨史上已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藉由這次特展《回歸山水:渡海後的水墨先聲》的策畫,讓觀者能同時細細品味植根傳統底蘊,卻能開創新水墨方向的真性情山水,與藉由藝術貢獻一生的三位先生。

台灣二十世紀以紙、墨、彩為創作元素的藝術家們,創作出看似完全不同的現代水墨,他們有共同的歷史背景與不同的人生故事。隨著國家政治的變化,遠離出生的家鄉;在這個帶有憂愁、不安的創作年代,將西方世界現代主義的變革、五四新思維與中國傳統儒道思想互相拉扯、並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台灣現代水墨已然呈現多元並茂的現象,除了現代有許多人關注的抽象水墨「五月畫會」、「東方畫會」之外;其實還有以中華文化為依歸,但創作方式卻有獨特風格的代表性藝術家,他們以古為師,卻不泥古,讀古文、擅書法、精歷史,深富人文思想,融古而創新。隨時代的遷移和沉澱,我們逐漸能將這些藝術家做藝術史上的歸納與定位,是否能成為現代水墨藝術家的範疇?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有三位藝術家也隨著時局來到台灣:張光賓35歲轉任海軍總部文職行政來到台灣、江兆申25歲任職上海浙閩監察使後渡海來台、余承堯51歲已從陸軍中將退休,正從事經營藥材的生意,卻因來台訪友而困於台灣。1950年代三人初步展露藝術家的道路:張光賓除任軍職外,同時在陶瓷廠彩繪、江兆申拜溥心畬為師、余承堯開始嘗試畫畫。之後三人個別走向獨特的水墨道路,張光賓與江兆申在故宮任職,在古人的佳品之中不斷的薰陶;張光賓在退休後,自創了獨特的「焦墨散點皴」、江兆申1991年退休,隱居埔里後的作品構圖更加簡化,並大量使用帶有冷灰的淡墨交染。余承堯則不斷的創作時間之外,不惜餘力的推廣中國傳統南管音樂,他的作品在不受師承的影響下,解構制式化的山水皴法、嚴謹的書法體制與精英美學品味的格局。三人雖承續傳統文人修養,卻走出了水墨書畫的新格局,因此特以此三位大家作為渡海後突破傳統水墨的先聲而策展探討。

《回歸山水:渡海後的水墨先聲―余承堯、江兆申、張光賓作品展》
時間:2017.10.14(六)~2018.02.03(六)
地點:美源美術館 家畫廊(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30-1號)
資料提供:美源美術館 家畫廊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