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蓄勢—2017薛保瑕個展,9月30日起於小畫廊展出
September 29, 2017

薛保瑕,〈蓄勢〉局部,壓克力顏料、畫布,215×346cm,2016

文/薛保瑕

「2016年舉辦完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等了20年的個展《直接面對-2016薛保瑕個展》後,隨即創作了〈蓄勢〉這件作品。這件作品是具有自我期許的意涵,希望在大型個展後,應該累積自己的心得,再次出發。也是這此展覽命名的初衷。

對我而言,國美館的個展以60件作品將我近40年的作品做了脈絡化的整理。其中大學時期的創作將我承繼的基礎作了引介;而1983-1996在紐約求學和創作的階段,是我連結國際藝術世界的關鍵時期,這時期的作品也確立了自己選擇抽象語彙,並致力探究當代抽象藝術發展的命題。這樣的訴求,其實是和我1990-1995在紐約大學博士學程中,以探究「後現代主義時期的抽象繪畫」作為主研究的範疇有關。在完成博士論文之後,我自己的創作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除了平面繪畫之外,我在繪畫作品中也結合了現成物,這些具有表述意涵的物件,都指向我意欲提出的命題:抽象藝術自身已有100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對我們而言,抽象藝術的符號已建立「自我指涉」的效應。於此,我試圖跨越那條在現代主義時期即定義抽象藝術為「不具指涉性」的界線,更關注抽象藝術符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展下的文本脈絡,並試圖引出差異性。而如何解碼,事實上也和觀者對抽象藝術的認知有關。

1996年我回到台灣教書,此時期我持續發表作品,也於1997年歸納我研讀現象學的認知,創作了一系列作品。此時作品也格外的注意色彩伴隨著溫度的事實。對我而言,色溫的表現,也是感官知覺帶動的一種方式。而2004年加入立體方塊、二拼或三拼的創作系列,也都是我意圖對「文本」的建碼與解碼所作的探究。2010年後,我隨即以畫面中有九個徒手畫圓的系列,回應藝評家格林伯格所界定平面繪畫就是二度平面的定義,但我加了過程的時間性來重新界定「薄空間」。這些意圖和理念,明示於作品中的圓點下所出現的層層肌理中。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肌理表徵了創作的「過程」,也是「時間」再現之處。接下來的創作,我也十分注重色光的表現。我希望觀者見到色彩,可以回到色彩的根源─光,去做感知的連動。那是一種「動能」,也是我現今作品在面對的蓄勢能量。

此次展出的作品,都是在高雄第一次發表。上述不同階段的部份作品也擇選展出;同時新增了最新的版畫作品。我期許藉由這次展覽,觀者可以較清楚的瞭解我的創作理念和發展過程,以及台灣當代抽象藝術的一種可能面向。」

《蓄勢—2017薛保瑕個展》
時間:2017.09.30(六)~2017.11.05(日)
地點:小畫廊Show Gallery(高雄市前金區市中一路166號)
資料提供:小畫廊Show Gallery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