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新聞】2011台北美術獎今舉行頒獎典禮,北美館展出得獎者作品
December 24, 2011
《2011台北美術獎》得獎名單正式公布,由以一系列機械裝置作品參展的劉瀚之獲首獎,優選獎有朱駿騰、丁建中、許哲瑜、黃海欣、林玉婷5位獲得,入選獎有吳芊頤、張永達、陳亭君、廖祈羽、蒲帥成、劉肇興、蔡坤霖、鄭亭亭、鄧兆旻9位獲得。《2011台北美術獎》得獎藝術家展覽即起展出,展出的創作形式涵蓋平面、裝置、錄像裝置等形式,詮釋主題多元,將展至明年3月4日。
《2011台北美術獎》頒獎暨展覽開幕典禮於今天下午2時30分於北美館地下樓舉行,得獎者除獲獎金、獎座與獎狀外,首獎得主並將在未來有在北美館舉行個人展覽的機會。
首獎得主劉瀚之,1982年出生,碩士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媒體藝術組,他以一系列的機械裝置作品參展,以日常生活中一些已經習以為常的行為,發展出需求作品,如發明可以自動翻書並且製造微風的《翻書機》,穿戴於被欺負者身上,方便欺負者使用揪住對方衣領的《揪領器》,以及可以隨時肩背於身上的小型窗戶《窗外》等。他自述中表示這些作品不是用來作生活的輔助功能,而是用來製造情境、語言、關係,或成為暗示的一種「類道具」,並經由被使用而形成一段短篇的故事敘述。評審委員莊普表示劉瀚之的作品,在目前台灣的創作形態中是少見的,他的作品呈現呈現一種幽默的詩意性。
本屆的決審參者中,相較以往增加許多旅居或留學歐美的年輕藝術家,他們的創作主軸關注自身吸納不同文化後所帶來的沖擊,例如朱駿騰作品《疲倦的沸騰》,利用各國轉接頭接上電後使電鍋沸騰的意象,展現其歐洲留學期間的精神疲備狀態;陳亭君的作品《一個有藍色牆的廚房》等,利用懷鄉物件,置入異國空間場域,表達身處外地不斷搬遷心境歷程。
蔡坤霖的聲音裝置作品《伏流》、丁建中三頻道錄像作品《空屋2》及張永達《訊號.流 2.0.2》,各以不同創作型式將自身對於外在環境的細膩觀察,轉化為裝置藝術,增添當代藝術多元的特質。鄭亭亭的「人口普查」實驗及黃海欣的油畫作品,各以不同的角度反思台灣當代普世價值,展現新生代藝術家面對當代價值觀詭譎的另類方式。許哲瑜的五頻道錄像作《完美嫌疑犯》及吳芊頤的綜合媒材裝置《5100微型百貨》,各以兩種截然不同角度探討及呈現他們對於台灣媒體異象的關切,使觀者得以共同省思。
林玉婷的「蛋糕房子」系列作品,將台灣50-70年代的建築形體微型轉化於蛋糕模型的形式中,運用蛋糕所帶來的視覺與味覺愉快經驗,強調家的意象所能提供的愉悅與溫馨。廖祈羽「Twinkle Series」的錄像作品,富涵故事性的餐桌,置放不同的飲食元素與人物,建立人們對於飲食的想像與經驗,他們兩位皆藉由「飲食」主題闡述個人對家與愛的認知。另外,為個人生命經驗尋找出路的蒲帥成「秘密平面計畫」系列作品、鄧兆旻《除非我們夠幸運》以及劉肇興的「異浪」系列作品,各自以不同的新媒體表現手法,為自身情感找尋抒發以及宣洩的出路。
11年來,「台北美術獎」培養了多位傑出的新世代藝術家。「台北美術獎」期許美術競賽機制更趨成熟,讓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共與盛會,成為審視台灣當代藝術的指標,形成無法取代的焦點趨勢。然而,行之有年的競賽機制是否符合觀眾對當代藝術的想像,以及得獎的後續效應是否貼合或悖離藝術界的期待,這將不僅是台北市立美術館,更是台灣藝術圈須共同持續觀察與省思的重要議題。本屆評審團成員為主席曲德益、委員王俊傑、王嘉驥、莊普、劉永晧,以及館方委員張芳薇、陳淑玲等7位涵蓋創作、理論、藝術行政等專業領域人士擔任共三階段的評審委員。
資料提供:
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