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台灣報到—2014台灣美術雙年展」,五大主題闡述近兩年台灣藝術,國美館展出
September 22, 2014

伊誕.巴瓦瓦隆,《爸爸的魚簍》部份截圖,版畫、壓克力顏料


文化部指導、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之「台灣報到─2014台灣美術雙年展」,即日起於國美館展出。本屆雙年展共邀請了38位(組)台灣藝術家參展,以個人或團隊的形式,呈現他們風格獨具的創作,更象徵著在台灣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不同形態的創造之間相互激盪、跨界對話的狀況。展期至12月7日止。

經過對2012至2013年間發生在臺灣的展覽作為研究對象,本屆台雙展歸納出「重構主體」、「再現社會」、「演敘傳統」、「藝術拓域」,以及「迎別青春」五個子題,藉以捕捉台灣視覺藝術在最近兩年間核心的發展方向,以及生動的「當下現狀」,據以見證當代台灣藝術世界充滿活力的面貌。接續過去兩屆的辦理模式,本次亦採用主題策展與公開徵件兩種途徑,讓更多傑出的創作者能夠進入公眾的視野,突顯出當代臺灣藝術的多樣性。

子題一「重構主體」:針對臺灣文化主體性的重新思索,在過去二年中成為突顯的現象,包含對共同記憶的重新書寫,對過往主體性論述的重新析解、開拓,以及由互為主體性的視角,與亞洲其它區域的朋友進行具開創性的交流取徑,乃至深入探索自我意識與集體間辯證的關聯狀態,以及對性別與族群認同的反思,等等就主體性狀態後設性的藝術探索,顯著拓展了既存美學敘事的邊界,也幫助了我們理解自身的處境及位置。參展藝術家有伊誕.巴瓦瓦隆、吳天章、高重黎、張恩滿、黃郁涵、萬一一、葉郁田、廖建忠。

子題二「再現社會」:生存狀態的變化,使得藝術家們對於社會生活與人文環境的關切持續成長,透過論述、再現到實踐等途徑,去關注、批判我們眼前的生活世界,或擁抱腳下這片土地,聆聽常民生命經驗的聲音,反映出當下台灣的社會情狀。在創作形態上,由再現社會、批判社會,或演繹日常生活的價值體系,或對特定生存狀態的視覺書寫,或對常民美學形式的挪用,以及對生態議題的關注,或採取介入方式參與社群關係的重建等,均突出地構成了當下社會性藝術的系譜。參展藝術家有王建揚、余政達、吳瑪悧與竹圍工作室、張乾琦、陳冠穎、黃瑞貞、黃金福、蒲帥成、賴志盛、賴珮瑜、顏名宏。

子題三「演敘傳統」:回歸古典,或將傳統媒材注入新語彙,或以跨界型態重新演作傳統,是過去二年台灣視覺藝術發展的重要趨勢,並獲得許多創作實踐的支撐。其中包含對古典水墨韻律的重新詮釋,構成新的意境;或取借傳統表現形式,注入新的當代意識;或以新媒體等實驗媒介,重新鋪陳對於傳統的理解,企圖融合古今;或讓傳統藝術的筆墨精神,走入空間與當代的裝置、行動乃至觀念建築等創作取徑相結合,開闢多層次的審美感知。鮮活、動態的傳統,無疑是當前台灣藝術的有力註腳。 參展藝術家有吳繼濤、姚瑞中、袁金塔、許雨仁、曾偉豪、董陽孜+姜樂靜+楊偉林、葉仁焜、簡福鋛。

子題四「藝術拓域」:藝術語言與藝術發生場域的拓展,以及關於藝術自身何為的思辨,仍在過去二年的台灣視覺藝術社群中保持著強健活力,乃至成為一個締造下個階段新的美學論辯的關鍵因素。尤其在藝術形式實驗多元爆炸的現時期,關於「藝術自身」(art itself)的探求,也辯證性的獲得了更具意識、更富省思的拓展,並逐漸凝聚出新的視野。其中的美學關切,包含了純粹繪畫語言如何拓深、不同的感官形態(如聲音、嗅覺)如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媒介,以及創作與個人/私密經驗等元命題更深入的呈現、述說,或創作如何得以精確地捕捉生命體驗等等。參展藝術家有王福瑞、林宏信、常陵、曹筱玥、潘小雪、薛保瑕、謝春德。

子題五「迎別青春」:世代差異在台灣藝術社群中是個富有生產力的命題,甚至是許多藝術創新、批判啟動的論述立基點。而在過往二年中,「頓挫藝術」與「微型感性」等概念實際上已顯得不足,新的趨向是:「青春」不僅成為某種創作敘事的源頭(它成為獨立且重要的美學範疇,如「小確幸」等觀念),它同時也為觀照創作者本人的生命歷程提供了空間。個人即政治,新銳的創作者藉由青春為張本開展音聲,同時也在成熟的過程中,在迎與別的持續往復運動間,不僅為當代台灣藝術灌入了新的想像,更指涉著更多的遊牧、策略、連結,解構一般的藝術史概念,而把我們的美學感受拉引至最貼近的當下。「世代差異」對於藝術現狀的更新意義,已在近期台灣藝術展覽及事件的整體結構中,浮現更完整的脈絡。參展藝術家有王雅慧、沈信佑、陳萬仁、張嘉穎。


「台灣報到—2014台灣美術雙年展」
日期:即日起~2014-12-07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資料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