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色彩新聞】「無河不流,有河必流」,8位藝術家聯展,暫時與恆久的存在,關渡美術館展出
February 01, 2014

丁昶文,《酷的崩解》部份截圖,混凝土、低音喇叭,尺寸依據場地調整,2013


台北關渡美術館即日起展出「無河不流 有河必流」展覽,由王俊琪策劃,此次展覽作品,處理的將是過程更甚於對視網膜的直接效應,並轉向暫時的事物;展出藝術家包括丁昶文、林國威、鄭亭亭、港千尋(Chihiro Minato)、奧拉夫.哈爾茲(Olaf Hochherz)、王福瑞以及盧允姬和鄭賢碩(RohwaJeong)。展期至2月23日止。

根據西元前六世紀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格言:「無人曾涉入同一條河兩次……」。不存在穩定的實體。「沒有任何事物持續;一切均在變動」。存在的卻是事物的興衰,事物彼此連結並形成配置,但僅是暫時的,它們接著將彼此分離。不僅無人能涉入同一條河兩次,因為,當一個人已涉入河中,這條河就已經再也不一樣,而且,此人也不會是同一個人。赫拉克里特斯不認可固定的統一本體。他的哲學關乎過程和變化、而非物體和存有。

當馬叟.杜象(Marcel Duchamp)展出他的尿盆之作,他徹底質疑了對工業資本主義文化如此重要的物件的地位。物件的意義並不顯現為某種內在或固有的性質,而更是取決於它被嵌入符號網絡中而帶有的多重關係和所佔的位置。達達(Dada)瓦解了先前從文藝復興以來所發展的、泰然沉著且位居中心的人類主體,並將機遇和非理性主義納入成為影響的因素。在整個二十世紀,有著一股驅力,朝向反對藝術品變成戀物對象、及觀者在展覽邏輯中的位置。在那些挑戰具體藝術品之霸權的流派中,包括福魯克薩斯(Fluxus)、概念藝術、偶發藝術以及過程藝術,儘管這些實驗帶來的衝擊鮮少延伸到藝術界和相關的機構以外。約於八〇年代,雖然新表現派的巨幅畫作再度蔚為風尚,然而,曾經激進的表現派如今為了藝術市場而制式化,而一般來說,藝術變得更大、更昂貴,典型地趨於那位居這個宣傳時代核心的奇觀(spectacle)。


「無河不流,有河必流」
日期:即日起~2014-02-23
地點:關渡美術館
資料提供:關渡美術館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