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藝術家自藏 / 攝影作品 Photography / 風景氣象 Natural Scenery / 攝影類 Photography
地處台灣東北部的宜蘭縣,面積約2,143平方公里。縣境東西最寬63公里,南北最長74公里,略呈三角形。北、西、南三面為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只有東面向太平洋,兩山之間,蘭陽溪穿流而出,沖積成蘭陽平原。自西往東,地形由高而低,層層下降,分別是山地、河谷區、山麓沖積平原區、低濕帶、沼澤區、沙丘帶及海岸帶。
宜蘭的形勢有「龜蛇把海口」,「龜」指東面的太平洋中有龜山島,「蛇」指北起石城里的大澳,南至南澳鄉澳花村的和平溪口,綿長約101公里的海岸。這一條平滑而略凹入之弧形曲線的地形約分三大段:頭城鎮石城里的大澳至外澳里的北港口,山地直接瀕海所形成的岩石海岸,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峽角和灣澳。岩岸地區的海岸範圍較窄,且高低起伏變化較大,岸外海水較深,屬於礁溪斷層海岸。
蘭陽平原為蘭陽溪及許多小河流共同沖積造成的聯合沖積平原,形狀近似等邊三角形,三個頂點為頭城、三星和蘇澳,各邊長度約30公里,面積約320平方公里。頭城到三星一線的西北側是雪山山脈,在地形上是斷崖和平原的交界地區。三星到蘇澳一線以南是中央山脈,因為有許多小溪自山谷流出,所以山麓線呈凹凸不平。頭城到蘇澳一線為海岸線,大致略為向內陸凹入。蘭陽溪即在此海岸的壯圍鄉東港和五結鄉清水之間注入太平洋;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的蘭陽平原是宜蘭人主要的生活空間。
現今宜蘭縣境內的族群,以漢人占最多數,但在清代中葉漢人入墾以前,主要居住者為南島語系的噶瑪蘭族。他們可能在距今1,000年以前來到宜蘭,是漢族入居以前蘭陽平原最主要的住民。宜蘭古稱噶瑪蘭、甲子蘭或蛤仔難,可知在漢人入墾之前,噶瑪蘭族是平原上最優勢的族群,噶瑪蘭人聚落型態是採取近河的小型集村,他們的聚落在清朝時通稱為「噶瑪蘭三十六社」。18世紀末期,漢人大量移墾蘭陽平原,並利用各種手段奪取噶瑪蘭人的土地,有些噶瑪蘭人就陸續遷出原居地,有些更經由海路南下遷移到花蓮、台東沿海一帶。
泰雅族大約在250年前,到宜蘭大濁水溪(今和平溪)上游定居,之後泰雅族越過思源啞口到達濁水溪上游谷地居住,構成今日居住在大同鄉的泰雅族溪頭群;另一部分的泰雅族則繞過南湖大山向東進入南澳北溪或和平北溪居住,成為泰雅族的南澳群,主要居地為南澳鄉。在大同鄉英士以下的各部落,則是來自桃園的卡奧灣群。
資料提供:宜蘭縣政府
色群
889C17
136/156/23
59/-12/50
48/30/100/7
424C0F
66/76/15
27/-7/27
64/52/100/52
172F17
23/47/23
12/-12/11
74/56/80/75
F3A419
243/164/25
72/22/58
6/42/85/0
851325
133/19/37
27/39/18
32/95/79/40
A43986
164/57/134
42/38/-18
46/85/20/2
225E9C
34/94/156
39/-7/-36
92/63/18/3
01473C
1/71/60
23/-17/1
84/51/71/54
061012
6/16/18
2/-1/-1
76/67/66/87
5A5587
90/85/135
38/6/-25
77/70/27/9
色群
色票圖檔
色票電子檔
主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