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藝術家自藏 / 藝術作品 Artwork / 食材料理 Food / 油畫類 Oil Painting
油畫、畫布 65.5 × 50 cm
顧重光先生祖籍江蘇阜寧,民國三十二年出生於四川重慶,民國五十三年仍在師大就學期間,即獲得香港國際繪畫沙龍銅牌獎,並組織年代畫會。民國五十四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旋即與年代畫會成員公開展覽。民國五十九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曾任教於中原、淡江、東海等校建築系。顧重光先生於大學時代起即活耀於台灣藝壇,參展獲獎無數,並曾多次參加巴西聖保羅及法國加城等國際雙年展,而立之年即受到肯定與推崇,可說是一位早熟型的藝術家。
然而早來的名聲似乎給顧先生帶來創作生涯上更大的挑戰,在四十年的創作中多次大膽地、甚至兩極化地改變畫風,與其說是為了求新求變,不如說是創作者懼怕被定型,而追求更忠於自己的表現。六○年代起步時他追求油畫技巧上的創新,以厚重的色調加上麻布、砂、紙之裱貼及煙燻等技法,表現半抽象的,富東方玄思的神祕之境。此時常嘗試以中國文字入畫,漸漸發展出類似歐美抒情抽象中筆勢繪畫的風格,以西畫中可運用的材料來表現中國的書法,其目的在「結合東西藝術」。
1976年如此的畫風仍受到稱頌,他卻毅然轉向類似美國於1965-70年間出現的「照像寫實主義」。將青花陶盤、水果、花卉等照相放大,再以細膩的油畫技巧表現其生硬、平凡、光滑且巨細靡遺的面象。然而西方照相寫實主義畫家的用意是諷諭性的,旨在戳穿相機所攝製的虛假的二手現實。顧重光卻以之作為一種表現古老傳統(易腐的水果對照持久的古碗)的純粹寫實手法。
走過多變的八○年代,大陸之旅帶來豐富的刺激也帶來新的題材之外,「新寫實繪畫九○年代新語言」將靜物單一化及重複化,從生硬且直接的照相寫實,轉進量化與圖像化的另一種現實。邁進二十一世紀,顧重光開發新的材料,運用複製與裱貼的技法,以韓紙、水墨與中國年畫,集形式與意境之大成。新作東西語彙運用成熟,予人隨手拈來的從容感。對一直關注中西融合問題及東方主義的顧重光而言,是一種水到渠成的可喜發展。(文/黃光男)
色群
B02B26
176/43/38
40/53/37
21/96/13
821E20
130/30/32
29/42/25
29/97/90/35
F0C173
240/193/115
81/10/45
5/25/64/0
2C1116
44/17/22
9/14/3
58/77/64/78
813D26
129/61/38
35/28/28
32/79/89/34
CD6C28
205/108/40
57/35/53
16/67/100/3
ED993F
237/153/63
71/26/58
4/46/86/0
D96D7C
217/109/124
60/44/12
12/70/38/0
CE2B2B
206/43/43
46/62/42
13/97/95/3
EE6C32
238/108/50
62/48/55
2/72/90/0
色群
色票圖檔
色票電子檔
主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