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郭芃君 拼貼城市II 6-1
藝術家自藏 / 藝術作品 Artwork / 建築裝潢 Architecture / 油畫類 Oil Painting
油彩、畫布 180 × 125 cm
一段尋找家屋的旅程
如果我們不為自己的過去感到驕傲,我們則失掉了未來。
假如我們摧毀了自己的根,我們將無法成長。
( FriedensreichHundertwasser,1985)
四年前我搬到台南,那年是我從倫敦留學回來一年後。
我出生於80年代中期,一個標準中產階級的台北大安區的小孩。兩年後,家裡附近開了台灣的第一間Sogo,日系百貨席捲我們的生活用品;又兩年後仁愛圓環上有了第一家的誠品,大量的歐美外文書開起了我們的西洋視覺饗宴;接著九○年代的經濟榮景,敦化南路上的遠企開幕,引進了香港注名的Joyce Boutique,一流的設計師服裝、傢具、家飾、花坊,開起了我們對設計及精緻的細節處理的品味與挑剃…。
那是一個消費時代,我們的父母大多由南部北上,白手起家,是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那一群。 那時國家正在發展,台灣處處是機會 。比起他們的上一輩 ,他們的收入很好,也很敢消費,尤其花給孩子的錢。他們從南部到北部尋求更大的世界、更寬闊的眼界,而台北的商人也很厲害,極盡的滿足市民想與世界接軌的心願,大家在這裡一起拼裝一個截取各國文化、流行的都市夢。這個夢也影響了下一代,在我成長的過程,自然而然的追尋各國文化的影子。
然而在倫敦念大學的四年中才發現,我們對於任何外國的文化都花了點心思認識學習,卻獨獨漏了我們自己的東西,從小追求的西洋形式,終究因為未進入西洋文化的核心只能流於表面。那是一個抉擇,究竟是要從零開始的重新進入完全西洋的文化,認同他們所認同的核心,進入那個由希臘神話、基督教信仰、科學邏輯建構啟的世界;還是回到我成長中自然接收到的帶一點儒家、佛家,有一些中庸之道又夾雜一些海洋性格的文化裡。我選擇了後者,回到這條路上,卻發現自己從未關心過任何在地的視覺表現。所以回來後,我開始摸索、嘗試適合自己靈魂的視覺語彙。為自己建一個家,一個能夠訴說我們的個性、生活方式、能夠連結我們的過去、讓我們遙想未來的家。
旅程原本是要從我的故鄉台北開始的,然而我選擇從台灣都市最早的起點-台南。因為感覺台南有股迷人的優雅細緻,收斂在各個生活角落裡,我希望能透過待在這裡學會一些事。我租了一棟五、六○年代的透天厝作為住家兼工作室 。這樣的選擇其實是有些刻意,想讓自己能和過去的歷史有多一點的連結,也想看自己在一個老空間裡如何與它對話。
屋子裡有房東留給我的老家具,一張塑膠合板的書桌、藤編的椅子、竹製鞋架,也有我從台北IKEA採買來的北歐傢具,以及當時從英國運回來的茶几、餐具。這樣的混搭顯得相當有趣,某種程度也說明了我與屋子的狀態。很喜歡他們互不相干,卻又呈現初一種和諧的韻律,因此繪製了我第一件作品。然而,寫實的把他們都捕捉到畫布上時,卻出現了一種土土、俗俗的感覺。
正當我想著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應該要怎麼處理才能呈現我感受到那種混搭而產生活潑的氣息,我散步到了延平郡王祠。豬肝色的紅牆配上青瓦,用色的方式讓我驚奇。天花板上的彩繪是多種對比色交雜而成,整個建築也是採對比色的方式在鋪陳。在這裡我讀到是一種平面式的華美,透過平面式的視覺鋪陳呈現了蜿蜒繚繞的空間故事。
這使我開始注意到中國傳統山水畫所提倡的行、望、游、居,一種視覺可以在畫面中流動,表面上看似靜止卻處處生動的美學觀點。此時黃永川先生的一篇文章,陰陽觀與中國色彩學體系,開啟了我對傳統色彩理論的五色觀的認識與想像,用色之間講究色彩的相生相剋,以創造出充滿生命力的和諧感。這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美學觀點,就像文化血液一般在庶民的生活場域裡流動,紅色的招牌豎立在貼滿綠色瓷磚的建物上、灰色磨石子的地板壓了一圈酒紅色的邊…,色彩的搭配總是充滿生動的跳躍性。
我的色彩筆記就此展開。一面為了傳承生活場域間的美感經驗,我開始收集起周遭的顏色,作成一組組的色票。透過身體去感受這些顏色真正個性,白是哪一種白,灰始哪一種灰。同時像語言學家在解剖語言一樣,將顏色從原來空間取出來,純粹的感受這些色彩使用的規律性與結構。一面開始關注東方傳統繪畫中的用色方式,看到了中國最璀璨的的彩色畫-敦煌壁畫。敦煌壁畫使用非常有限的色彩,利用平塗的色彩不斷的在畫面中重複堆砌初一種是覺得流動感。也見識到1930左右的台灣膠彩作品,自日本帶入的膠彩畫創作方式,一面看到了西方美學對東方的最初的影響,一面帶著部份現實光線的描繪,一面維持著傳統東方繪畫的平面性,另外夾帶著台灣第一批專業訓練的美術人才對地方土地的視覺感官的感受與記錄。其中郭雪湖先生的作品最引起我的目光,質樸、溫暖的靈魂,就如同台南吸引我的氣質一樣。這些都是帶出我繪畫作品:拼貼城市,對色彩以及畫面經營的重要養分。
另一部份,黃永川先生的文章,開啟我對色彩彼此關係的討論,展開了色串作品的實驗。在這組作品裡,主要是在實驗每一個色與色之間創造在視覺裡產生相似的位差,以達到一種視覺平衡。色與色間的位差來自於色域、明度、彩度。將生活中間的色票,透過色彩的排序以達到一種新的色彩語言。
拼貼城市的作品是另一個與色彩筆記並行的作品。在研讀色彩的同時,我著開始畫了很多關於台南城市風貌的作品,特別集中於住宅、生活的場域的描繪。想要藉由描繪這些地區勾勒出一個成載了我們生活經驗,有著城市記憶的家屋形體。拼貼城市的作品是從城市繪畫中開啟的一個繪畫形式,呼應我們生活中充斥著非正式的住宅形式,有機式的混搭,也可解釋為像海島個性一般,一波波的不同風格重新在這裡重新拼裝,畫作式可以任意搬移,重新配套。貫穿的核心是一種複雜的和諧。
這趟旅程的開始是想為自己的靈魂找一個家,一個可以連結我與成長土地、過去與未來、探索自我的家。在台南的四年中,混搭的和諧是這個階段理出的一點頭緒,也是我築的家屋的根基。在台南的旅程即將結束,期待經過台南的洗禮,這次我能夠解讀的了我的故鄉—台北,為我的尋找家屋之旅更進一步。
郭芃君 2012/12 台南
郭芃君
1985 生於台北
經歷
2008- 專職藝術家迄今
2007 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汀藝術學院」 平面設計系
個展
2012 「台南:混搭的和諧」,成大藝坊,台南
2011 「讀:台南」,小說咖啡聚場藝術空間,台南
2009 「地方」,豆皮文藝咖啡館,高雄
2008 「單」,TIVAC 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台北
「距離」,斯依畫廊,台北
「白日夢」,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
聯展
2012 「城市體溫」,土思藝術,台北
「細感.直觀」, 國泰世華藝術中心,台北
2011 「有感」,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
「釜山世界藝術節」,釜山文化中心,韓國
2010 「當代藝術二部曲:城市面貌」,元智大學藝術中心,桃園?
「Feeling Nature」,林立美術館,韓國
「論談雙年展」,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
2008 「新樂園Emerge新秀展」,新樂園藝術空間,台北
2007 「WEMIX-west,east,memory,identity,xperience」聯展,NoliasGallery,倫敦
「Room」聯展,於倫敦Asia House
色群
A70116
167/1/22
42/66/51
26/100/100/1
72B1B8
114/177/184
67/-31/-14
74/10/33/0
C19EA4
193/158/164
70/18/3
23/44/28/0
C29023
194/144/35
66/18/69
23/49/96/0
6DB500
109/181/0
65/-59/72
78/0/100/0
9B1B6E
155/27/110
41/63/-9
34/98/30/0
7F8A8C
127/138/140
57/-6/-4
61/40/43/0
608190
96/129/144
51/-15/-15
78/42/40/0
333528
51/53/40
20/-4/9
80/74/82/49
0B165C
11/22/92
9/23/-49
99/100/41/10
色群
色票圖檔
色票電子檔
主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