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說明
劉振祥 雲門舞集《九歌》的舞台 燈河 
雲門舞集 / 藝術作品 Artwork / 表演藝術 Performing Arts / 攝影類 Photography

林懷民與雲門舞集
1973年,林懷民以中國最古老的舞名「雲門」,作為團名,是華語世界第一個當代舞團。雲門舞作多以現代的觀點,詮釋傳統。《九歌》、《紅樓夢》、「行草三部曲」等作品,是台灣社會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雲門在國際備受讚譽。紐約、倫敦、柏林、莫斯科、東京、雪梨都是舞團例行公演的城市。倫敦時報說,雲門是「亞洲第一當代舞團。」
林懷民獲獎無數,包括里昂舞蹈節的「最佳編導」,紐約洛克菲勒三世獎,法國文化部的騎士文藝勳章,時代雜誌的「亞洲英雄」,鳳凰衛視的「影響世界華人獎」,德國舞動藝術節頒贈的「終身成就獎」。

舞作介紹
《九歌》
編舞   林懷民
音樂   台灣原住民歌曲 亞洲民族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奏
音樂顧問 瞿小松
舞台設計 李名覺
佈景採用 林玉山畫作《蓮池》局部設計
燈光設計 林克華
服裝設計 林懷民 羅瑞琦
面具設計 林淑芬 王俊耀
幻燈設計 張慧文
九歌題字 董陽孜

然則,神祇從未降臨。

屈原的《九歌》敬天地,祭鬼神,歌頌愛情,悼念國殤,是萬民的禱告。
舞劇以屈原的原作作為想像力的跳板,呈現一場劇場儀式。

1993年8月10日 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

雲門二十週年紀念作《九歌》,由屈原的《九歌》出發,發展出融合古今、荷花與燭光、神話與詩的舞作。《九歌》曾在美國華盛頓甘迺迪中心、紐約下一波藝術節、澳洲雪尼奧林匹克藝術節以及歐洲各大城演出,受到國際舞評人一致推崇與觀眾的喜愛。

圖像介紹
編舞家林懷民的舞作《九歌》(1993),二度邀請國際舞台設大師設計。以台灣前輩畫家林玉山早期作品「蓮池」為稿底,再切割為直或橫的布幕,經接合、分離、交錯、昇降等變化運用,令舞台呈現華麗莊嚴又簡潔明快的風格。舞台前的荷花池與舞作中豐美的意象相互呼應,在八百盞燈火綴成的點點燈河中落幕。
1996年,《九歌》的舞台設計獲紐約舞蹈與表演藝術獎,並在隔年的「1997李名覺舞台設計回顧展」中展出。
色群
06080D 6/8/13 2/0/-2 77/69/64/86
234563 35/69/99 28/-5/-22 93/72/39/26
377BBB 55/123/187 50/-6/-41 79/47/2/0
729E89 114/158/137 62/-19/6 58/23/51/2
45251A 69/37/26 19/14/14 47/74/78/66
AC6841 172/104/65 51/25/34 26/63/81/12
F4C26E 244/194/110 82/12/49 3/25/66/0
B274A0 178/116/160 57/30/-13 32/63/13/0
E8B5D0 232/181/208 79/22/-6 6/33/2/0
FDF4E9 253/244/233 97/2/6 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