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國立臺灣美術館 / 藝術作品 Artwork / 人物靜物 Still Life / 膠彩類 Colloid Painting
膠彩、棉紙 134.5 × 90.0 cm
蔡草如先生,1919年生於台南市,原名錦添,自幼即展現繪畫天份。1962年完成的「舊巷」,即根據「公學校」日據時代之小學時代的寫生稿製作的。在彼時,並已得過全台灣的海報繪製比賽的首獎。
舅父陳玉峰先生,是當時名氣頗響的民間畫師,擅寫古裝人物,以廟宇彩繪及神像繪製為業。1937年蔡草如以學徒身分從舅父學習。他從小就憧憬遠赴日本學習,也因此心境認識了廖繼春先生,並蒙他指點過素描,進而對新藝術有所認識。後來如願赴日進東京川端畫學校就學。曾師事陳玉峰、岡林葵園先生習畫,紮下深厚的寫生根基。 1946年返台,為了生計,除了廟宇的彩繪、神像的繪製,甚至肖像畫、廣告設計,幾乎有關繪畫的種種都接,另一方面,更抽時間埋首創作,是年以「伯樂新馬」一作入選首屆全省美展,頗受當時評審們的稱許,肯定其是頗富潛力的新秀。
而1948年,以「飯後一袋煙」榮獲第三屆省展「產學會獎」;之後更在第四、八、十一、十三屆分別以「草嶺潭」、「小憩」、「小宇宙」、「曙光」榮獲「(省)主席獎」第一名。第六屆以「朝光」獲「文協獎」,第十屆以「熱舞」榮獲「主席獎」第二名。在全省美展屢獲嘉績的同時,其藝術才華也在台陽美展中大放光芒。從1953至1957短短四年間,連獲第16、17、20屆台陽美展「台陽獎」的最高榮譽,並在1959年正式加入台陽美術協會;亦為台灣省膠彩畫協會常務理事、台南市國畫研究會理事長、省展評審委員、省立美術館典藏委員。
蔡草如畫路很廣,在神佛民俗畫方面,技藝精湛,甚至門神、壁畫等廟宇彩繪,都與一般匠師不同。他的構圖簡潔有力,敷色不俗艷,是府城難得且重要的知名民間傳統匠師。
他返台後以膠彩畫創作為主,作品細緻典雅、色彩情感豐富,又具有文人氣質。水彩畫、墨彩畫色澤古雅,一幅幅寧靜、樸素,多以觀察寫生當時社會生活與環境為題材,結合了中、西畫法。蔡草如以一位連續多年獲得省展主席獎及台陽獎殊榮的畫家,仍致力於民間廟宇彩繪,民俗藝術與純藝術在他身上融合無間,也擴增了他生命的向度與廣度.終其一生,畫師與畫家角色並行不悖,展露出他豐盈的畫藝人生。
色群
B5B7B2
181/183/178
74/-1/2
34/25/28/0
95672C
149/103/44
48/15/40
48/63/96/7
2C422B
44/66/43
26/-13/11
82/63/89/41
C9C9BF
201/201/191
81/-2/5
25/18/24/0
704322
112/67/34
33/18/28
56/75/97/29
919280
145/146/128
60/-3/9
51/40/50/0
776D54
119/109/84
46/1/16
61/56/70/7
A5936F
165/147/111
62/3/22
43/43/59/0
75161F
117/22/31
26/44/23
50/100/95/30
74756D
116/117/109
49/-2/4
62/53/56/2
色群
色票圖檔
色票電子檔
主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