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註冊 Register
請輸入密碼
請輸入姓名
請選擇您的性別
請選擇您的生日
恭喜您,註冊成功!
Thanks!
You should receive confirmation emailsoon.
忘記密碼 Forgot Password
無此帳號,請重新輸入。
Wrong email. Try again!
註冊Register
已經寄送密碼至您的註冊信箱!
Thanks!
You should receive a confirmation email soon.
August 29, 2017
邱掇,1982出生於台灣台北,現居台灣新竹。8月19日至9月17日將於㮣藝術舉辦《核心—邱掇個展》,以下為他此次的創作自述:
「那存在的價值,剛好是心情的距離」
已經得到了最重要的事物。剩下的,唯有實踐。
在創作之中,總是試著闡述生活和作品之中的點點。創作與生活,是重合的夢想,也是現實。
August 28, 2017
「十年磨一件,忽忽見半生。」南畫廊九月即將舉行《忽忽─李政勳個展》,同時也是藝術家十年繪畫生涯的階段性回顧。初接觸李政勳的抽象繪畫,便會被其繁複及規律的幾何線條吸引,一再重複的機械式創作過程令人想到行為藝術反覆的反覆。在臺灣,與李政勳同世代的藝術家多浸淫在寫實風格裡,而他的作品屬於幾何抽象,這是李政勳作品獨特因素之一;獨特因素之二便是「時間」的展現,猶如他此次個展所言:「忽忽,一種計時單位,它流逝於過程中,卻也完整保留在畫布上。」重複的機械動作考驗耐力的極限,重複本身就標示了主題:時間。
August 25, 2017
《心外無物—郭博州創作個展》在人文遠雄博物館展覽2館盛大開展,此次展覽完整地呈現藝術家郭博州創作生涯至今90件作品精選,其中除了有其抽象複合媒材繪畫的回顧與新作外,更首次展出他的立體雕塑作品。他從寫實、半抽象到超越形式的風格轉變,不僅象徵其自我跨越的歷程,也把他將遊歷經驗和歷史意涵的藝術表現,一次性的脈絡呈現在觀眾眼前。
September 01, 2017
尊彩藝術中心即將展岀台灣藝術家許常郁個展《一座森林的完成》,此展為藝術家自2016年旅居瑞士後全新的系列創作。從法國、台灣到瑞士,許常郁經常式的移居豐富了她的創作形式,也對森林的探尋歷經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她把這個過程寫成一種如詩般的民族誌,並自稱是土地盡頭的漫遊者。許常郁不是蒐集景點的遊客行旅,而是真正親身參與觀察,生活在他方,並變成他方居民,而心中一直保存著像韓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那種醉舟「Le Bateau Ivre」式的航行,一種交錯浪漫主義與象徵主義的形式表現。
August 24, 2017
雅逸藝術中心將於2017年8月26日至9月24日,推出由資深策展人及藝術家陳浚豪策劃之「廿茲在茲—北藝大第十屆聯展」,本展展出者王志文、何鴻志、李基宏、周佳萱、林致安、柯學修、施承澤、徐瑞昌、梁震明、陳浚豪、廖建忠、簡吟如,皆為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第十屆同窗。他們曾於1996年在雅逸藝術中心,舉辦美術系第十屆畢業班展,現時隔廿年,又再度回到雅逸推出同窗聯展,具有特別的意義與情感溫度。
August 22, 2017
吳學讓為臺灣戰後水墨名家,出身杭州藝專,受潘天壽、陳之佛、李可染、林風眠及鄭午昌等人指導,兼取工筆、寫意及金石派等不同流派精華,奠定其深厚的畫學根柢,書畫印兼能。畢業來臺之後,輾轉執教於各地以推動美育,同時自一九五零年代起即從事現代繪畫的改革實驗,其後並與畫友同組「中國水墨畫學會」,致力戰後水墨畫之復興與現代化改革運動。吳學讓的水墨創作具備紮實傳統功力,亦復能吸收日本現代寫生、西方抽象繪畫等而不斷創發,席德進曾以「像一支火箭,衝離了地心的引力,而進入了太空」等語來形容,反映其對現代繪畫改革的積極回響。
August 21, 2017
「再次重拾畫筆,創作的初衷與熱切的慾望,並非只是恣意的奔流,而是知性地在線條、色塊等近似建築空間的幾何結構中,尋找真實自我的棲居之處。流動的意識是任意識召喚在前,而意識的流動則是梳理回憶與記憶的過程,隨著歲月靜好的從容與穩定,得以讓自己有機會,探索出屬於自己的藝術符號。」——林熺俊
August 18, 2017
科元藝術中心推出邱掇和趙璐嘉兩位藝術家的個展,兩位能量飽滿的創作者,每年定期推出新作,今年已是邱掇與趙璐嘉第五次聯手雙個展。邱掇與趙璐嘉分別於《青春嶺-2009藝術新星聯展》與《青春嶺-2003藝術新星聯展》開始與科元藝術中心合作至今,兩位藝術家除了才華支撐創作外,更能誠懇面對自身內心感受與畫面的傳達,使作品更為雋永,創作生命更為流長。
August 17, 2017
窈,形容山水深遠曲折,延伸為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渺,微小貌。二字合成「窈渺」,則形容一種精微、幽遠的狀態。采泥藝術將於8月19日展出「窈渺」—董心如個展,由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陳貺怡擔任策展人,開展當天會由藝術家與策展人進行對談,另外將於展覽期間舉行藝術分享會(9月9日),邀請到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廖仁義參與會談,歡迎大家蒞臨參與!
August 15, 2017
國美館在文化部「臺灣藝術史平台建構計畫」的支持下策辦「後解嚴臺灣水墨」特展,邀請吳超然先生擔任策展人,由藝術史觀點鋪陳五個展覽主軸,爬梳自1987年解嚴迄今臺灣水墨發展的現況。本展邀請24位臺灣老、中、青藝術家,由藝術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透過90件精彩作品的演繹與對話,檢視解嚴後臺灣水墨藝術與政治的糾結關係。展出作品中更有許多跳脫傳統水墨的創作,呈顯創作者的多重視野與水墨藝術新貌,精彩可期。
August 13, 2017
李賢文先生以豐厚的文化藝術素養,加上長期關注台灣自然環境之變遷,一遍遍攀登台灣各大山嶽,與美麗大地,以水墨為媒材寫生山水,引書法入畫,摻以西畫造型,畫中透露出不同於傳統山水畫的清新氣息,流露出一種閒雅的文人畫風。近年來,先後舉辦的多次繪畫展覽,如2004年與盧廷清、鄭治桂在臺北福華沙龍聯合舉行「群玉山頭」畫展,2011年與張光賓老師舉行「蒼樸‧清曠‧筆墨情」雙人展,2012年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舉行「人間清曠」水墨個展。讓他的藝術生涯更顯完備。
August 11, 2017
《嘟嘴男孩︰重製計劃 》是藝術家鄭崇孝近五年來的創作成果回顧,本次個展以「摹寫」、「挪用」為主要創作概念,轉化中國或者西方經典藝術名作之元素,進而重塑成反映當代生活景況新作。2013年,鄭崇孝繪製出第一件改造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縫褲子〉,借荷蘭藝術家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元素,加入依自己外觀特徵所創造出的「嘟嘴男孩」,並透過此一人形符號,勾勒出畫面的敘事性跟趣味性;其後,藝術家逐步將創作元素延伸,舉凡攝影作品、垃圾場回收畫布,至近期的中國古代山水作,「重製」為自我繪畫語言。本次展覽共展出五十六件各式尺寸、以回收畫布為主要創作媒材的油畫作品,並同時陳列與之呼應的多種手稿及草圖。
August 08, 2017
謝牧歧的創作形式大多結合繪畫、行為與影像拍攝,進而探討藝術家的身份以及人與繪畫的關係,他喜好以幽默與戲謔的手法,引領觀者進入作品之中。這次的個展《忘山》圍繞著如何以繪畫的方式面對傳統風景畫自身的歷史脈絡,對藝術家而言他創作時所面對的不是實際的自然風景,而是以「風景」為題的畫作。在謝牧歧2016年的《前山》個展中,因他個人的地緣關係,將觀音山作為起點,透過風景與人的歷史建立起過去與當下的脈絡,清晰地述說著:從何而來,又將由何而去。自此之後,謝牧歧開始注意風景畫的繪畫概念是如何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被形成與建構的,過程中也回溯至十九世紀初台灣第一代畫家身上。
August 07, 2017
北埔作為大新竹地區的縮影,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價值,為彰顯在地人文精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於今年六月完成內部裝修之際,特別邀請攝影大師阮義忠策劃《阮義忠攝影展 北埔》作為開幕大展。展覽內容聚焦1980年到1985年間於北埔拍攝的紀實影像,總共有50幅精彩作品重新輸出編排。此展原為阮義忠入行以來的第一個攝影展,本次以新竹作為據點重現經典,除了讓觀者感受三十年前的人文影像之美,也有重要的地緣意義。
August 05, 2017
尊彩藝術中心即將展出旅法台灣藝術家《王建文個展-觀星者》,展開一場關於文明、自然環境、人文社會等現象的探索過程。王建文試圖在「觀星者」系列豐富畫面本身的詩性意涵,將文學性視為媒材的一種,並以繪畫為敘述的手段,在介於具體和抽象的視覺呈現中,描述帶有科幻意味的個人想像,同時融匯運用於既有的視覺形式中,不僅拓延了其創作邊界,更進一步地執行出具體的實踐。
August 02, 2017
翁明哲1972年出生於金門,畢業於國立藝專西畫組,並於1998年獲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 Univeraidad de Salamanca )美術碩士學位,作品廣為美術館、藏家收藏,現為專職畫家。對翁明哲來說原鄉是飄移的島。從金門到台灣,再從西班牙回到新店,思念的島嶼在他心中永遠揮之不去。他擅長在街景、人物中捕捉光與影的色彩變化,將生活的喜悅揮灑於畫布,並獲第六、八屆奇美藝術獎,第七屆聯邦美術印象獎首獎。
July 31, 2017
《圖像與台灣-台開版畫典藏展》展出台開典藏的版畫作品選,梳理台灣版畫演繹的多重面向,探討台灣文化中的多元層次。《圖像與台灣》的根本命題試圖探討我們於歷史的長河中,在西方意識移植以及不同思維政權主導的衝擊下,藝術家如何結合新的養分,以及台灣的面貌在這段過程中是如何在藝術作品中體現。本展將展出18件精選典藏版畫作品,與觀者共同思索歷史面向和藝術家詮釋觀察的相互對照。
July 25, 2017
異角藝術此次與IPA合辦此展覽,這將是IPA自2003以來舉辦的第14届攝影比賽的展覽。IPA已經在紐約,洛杉磯,倫敦,北京,泰國,各自有分公司與專屬展場,每一屆IPA比賽都有台灣傑出的攝影創作者得獎,並獲得世界關注與掌聲。主辦單位異角藝術創辦人林子銘早期為商業攝影師,在澳洲與加拿大等國接案,因接觸許多國際攝影師與藝術展覽,身為業界人士明白台灣影像創作水準並不亞於國際水準,但無奈管道太少,一般⺠眾對於影像認知解讀稍微不足,故回國創立異角藝術股份有限公司,改以攝影經紀為主軸,推廣影像藝術。異角藝術希望能夠推廣國際展覽與比賽,增進國人國際視野,希望做的這些努力是為了給台灣一個更好的藝術創作環境,讓國際活動進入台灣攝影藝術市場,讓⺠眾與國際互動。同時,刺激影像消費市場,並藉由國際水準作品教育社會大眾。也希望台灣⺠眾對於攝影藝術有更深的認識。
July 22, 2017
二十世紀的抽象藝術家相信,藝術的價值不再是真實的再現,而是色彩與造型的探索,藉此尋找到一種普遍性的原則,好提升人類精神性靈的境界,找到宇宙性的價值。而這普遍性原則的尋找,責任就在藝術家身上。抽象是二十世紀最主要的藝術形式,即使在「極簡」之後,執著於心象的抽象畫家們也把後現代的各種要素融入抽象繪畫中,雖然他們各有表現的形式,卻也明顯的跳脫以往抽象的風格,不再是不明所以的潛意識,他們多有豐沛的潛在感情與人文情愫,他們的抽象,往往沉澱了很深的情感。
July 13, 2017
臺灣水墨繪畫擁有淵遠流長的歷史及深厚文化底蘊,亦曾佔據東亞藝術史的主流位置。隨著時代推移,西方跨國文化與藝術浪相繼潮襲來,以及二十世紀初以來全球化的影響,水墨如何走出創新與活化,以回應複雜多元的價值系統、反映出當代文化,一直是眾人關注的議題。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