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註冊 Register
請輸入密碼
請輸入姓名
請選擇您的性別
請選擇您的生日
恭喜您,註冊成功!
Thanks!
You should receive confirmation emailsoon.
忘記密碼 Forgot Password
無此帳號,請重新輸入。
Wrong email. Try again!
註冊Register
已經寄送密碼至您的註冊信箱!
Thanks!
You should receive a confirmation email soon.
September 01, 2022
藝術家吳炫三1942年出生於宜蘭羅東,深信接觸大自然才是激發內心深處,憾動創作的泉源。藝術家紮實的寫實能力,是國內藝壇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家。他的生命活在整個地球世界中,經過馬雅文明、印加文化的洗禮,並見識了非洲和中南美洲曾經有過的高度文明,以及埃及古文明雄偉壯大的文化遺跡。藝術家將世界的色彩線條融入「人」的輪廓,他屏除了事物所能看見的表象意義,找到了一個心靈上的直接反映。
August 20, 2022
藝術家蕭筑方多年來以炭筆素描作為手稿,畫布作品來記錄生活中的奇想或情緒,像是單格漫畫般充滿戲劇性。跳脫過去使用電腦軟體配置顏色及壓克力平塗的繪畫技巧,藝術家蕭筑方近年的創作方式更貼近一種尋找模式,像是將繪畫過程拉長,在收斂和外放之間猶豫,使畫面多了些思考過程,也讓扁平的畫面出現更多律動的筆觸。
August 12, 2022
藝術家林顯宗1933年出生於宜蘭蘇澳,六十餘年來持續創作,在風景、人物、靜物各領域皆有擅長。他相當重視素描基本訓練與寫生,作品表現即繼承前輩畫家作品的共通風格,那就是外部形象的掌握能力與光影明暗的捕捉。他的作品賡續臺灣美術發展的濤濤洪流,從上個世紀到本世紀,綿延不絕,展現臺灣美術的風土特質與其獨特詮釋手法。
August 01, 2022
此展覽從社會運動與發展切入,藉由藝術作品與文獻共構相互補述,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同時邀請林君昵、黃邦銓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與影像互動裝置將時代顯影。 本展至高美館巡展,除承續原有的展覽內容,再提借高美館、國美館、南美館以及李石樵美術館等典藏作品加入展出陣容。
July 01, 2022
此次展覽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掘光而行│洪瑞麟」回顧展,展出洪瑞麟逝世後,長子洪鈞雄將當年父親移民美國時,親自挑選的經典家藏作品為捐贈基礎,加上各系列的代表作一併於2020年捐贈給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以洪瑞麟一生的創作精華主軸,以時間軸的概念帶領觀眾一同細細品味洪瑞麟成為藝術家的心路歷程。
June 01, 2022
藝術家陳澄波1895年出生於臺灣嘉義,1924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美術大學),1926年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成為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臺籍藝術家;其後,作品持續多次入選「帝展」及「台展」特選及府展。1933年返台,隔年與同期臺灣藝術家創立「臺陽美術協會」,為故鄉留下大批動人的畫作。陳澄波除了是嘉義地方,更是臺灣美術史上,重要的藝術家群像。
May 16, 2022
藝術家徐永旭,以身體作為創作主體,強調作品與身體之間的對話,藉由身體的知覺、觸覺,利用陶土為主結構,打造出和世界相互流動的形體架構。徐永續親自以繁複且高度勞動的工程,與環境、氣候、燒製等完全與作品結合,為的就是呈現出最純粹的陶塑作品。本為厚重本質的陶土,在藝術家捏塑後,以輕薄柔和的線條與形態呈現,以「大」且「薄」這樣難見的陶製雕塑作品,期待自我以藝術創作超越藝術創作,踏上不斷挑戰自我的路程。
May 01, 2022
藝術家黃華真1986年出生於臺灣高雄,2009年畢業自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黃華真以最經得起歲月考驗的油畫顏料來創作。不以一般油畫先打草稿、上一層等乾再畫下一層的創作方式,藝術家黃華真選擇以「一次畫完」為主。善用油畫乾燥後不太會變色和能保持透明度的兩大特性為主軸,在作品中保留大量的直接筆觸,畫上畫布後不再多做修改,需精準的下筆捕捉當下作畫的意念。
April 01, 2022
藝術家洪瑄1992年出生於臺灣高雄,2015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藝術家洪瑄透過胡粉反覆的過程所積累出的質地,加上絹本身的朦朧氣氛,著迷於勾勒墨線與跳躍式色彩的光暈效果結合,在朦朧的絹上,一部分延伸了藝術家本身的情感成分,一部分則引導出媒材特性眼伸出的特殊場域。對於圍繞在主體上的微弱光暈,透過絹四透非透的質地,除了表達畫面情境中的情緒,也呈現畫面中一種隱晦的衝突感,在質感與顏色中形成一個開放性的場域,存放種種的情緒與狀態。
March 01, 2022
藝術家蔣友梅於1961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現居創作於倫敦。自幼受中西文化薰陶,崇尚文藝。1989年蔣友梅開始創作,包含繪畫、寫作、攝影、裝置、表演等方式,嘗試以多元的媒材實驗。1989年開始修佛,深受佛法的啟發,加上對哲學、心理學的興趣,將其經歷都融合於創作中。作品中呈現手筆不斷反覆運動的軌跡,同時也是身心修練的互文紀錄。
February 01, 2022
此次於亞紀畫廊展出展出陳庭詩逝世 20 週年紀念展「禪的起源」,繼 2021 年 11 月於 ACHI inspired by Each Modern 開展的「陳庭詩作品展」後,展覽「禪的起源」將接續帶來這位國寶級藝術家創作於 1964 年至 1974 年的初期抽象版畫。從寫實木刻版畫轉往抽象表現時期,包含了像是以連貫性線條組成畫面的《圖騰》、以大面積塊狀圍繞的《都市I》......等,藝術家陳庭詩以書法文字作為思想的起源,以沈靜穩重的塊面顯現出東西方美學交融的意味。
January 27, 2022
此展覽「臺灣現代版畫先驅 - 廖修平跨越疆界的最前線 LIAOFrontline/ Frontier」,有別於過去展覽以媒材及風格作為分類的展示模式,而是以時間與地緣的經緯度作為命名,沿著時間軸,將藝術家六十餘年中各階段的創作完整呈現。以廖修平於各國城市間流動的足跡為坐標,包括了東京、巴黎、紐約等等,當觀者身處展場中,進入藝術家創作生涯中,讀取著更加完整的文化思維。
December 01, 2021
氰版藍印術一直被視作古典攝影印相的製作技法,被19世紀的博物學家運用於植物形象的紀錄;同時也被廣泛應用於建築藍圖的複本製作。展場內共六項系列作品,複合了剪紙、拼貼與空間裝置等表現,解構與重構我們自身的島嶼歷史。
November 15, 2021
展出2017年至2021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共計19件。從2017年蘇旺伸搬離居住近20年的高雄左營海軍眷村「明德新村」,到落腳台南安平,魚塭、西濱鹽分地帶的天際線和海平面,取代了眷村風景。到2020年起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深深影響每一個人,向來關心社會與環境議題的蘇旺伸,也將疫情下的世間百態融入畫中,藉由畫作裡的「動物」搬演這段集體記憶。
November 01, 2021
為回應「文協百年・時空重現」系列活動,紀念日治時期重要文化啟蒙團體「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北美館循著臺灣文化協會成立背景,梳理自1920年代臺灣藝術發展情況,呈現藝壇與臺灣文化協會推動新文化運動之關聯。

郭雪湖,〈圓山附近〉局部,膠彩,94.5 × 188 cm,1928
October 18, 2021
在漂泊的生命旅途中,家的意義又是什麼? 以「家園」為題的一系列攝影作品,沒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呈現,亦沒有完整的城鄉景色或人文風貌的勾勒,因為只有徹底走過、將景像都留在身後,心中歸屬的真正家園樣貌,才能開始顯影。
October 04, 2021
《安之若素》為紀嘉華之個展,此展覽主題是對時間的探索,畫作靈感從生活中取材,透過流動的色彩和線條,紀錄時間的流逝以及心境的變化,試圖捕捉看不見的時光概念。
September 06, 2021
相對於一般展覽呈現的結果與結論,「石落心田 終歸大地-石晉華個展」所展示的是一場自我辯證、探索、實驗到實踐的過程,現場所見即是藝術家父親,對於石頭的撿拾、愛慕、收藏,以及進階的思考探索。如藝術家所提及「展名『石落心田 終歸大地』,其實已然給出人生最後耕耘的田園與歸宿,就是那塊叫做「自心」的心地,父親的遺緒、山河、大地、藝術、歷史、知音、佛法,都在那裏。而它們,明白了,就該放下。且讓這塊心田,回到他本來的樣子。」
August 02, 2021
​ 陳銀輝是戰後臺灣第一代的抒情抽象畫家,1931年出生於嘉義縣鹿草鄉,爾後就讀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並於1957年開始任教於母校,1995年退休,遷居臺中。陳銀輝師承吳學讓、廖繼春、馬白水、陳慧坤,其創作熔舊鑄新,海納百川,抒情抽象獨樹一幟,優游於抽象與具象之間,以點線面的方式呈現色彩的流動,使顏料從容漫步於形式、色彩與詩意,能取能捨,創造意境。
July 12, 2021
此次展覽為藝術家吳軒慧自巴黎回台後首次個展,展覽以「綠天鵝」效應為題,探究受環境變遷影響而改變行動的人類如何學習與永恆變動的自然相處。藝術家將汲取自西方古埃及神話與古希臘哲學中對待自然的方式與態度轉化融入創作的靈感。並透過水墨、書法藝術中筆墨線條與宣紙承載的情感厚度,描繪環境流動與懸置之間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主題分類


主題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