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Login / 註冊 Sign up

說明
陳慧坤 淡水觀音山 
藝術家自藏 / 藝術作品 Artwork / 風景氣象 Natural Scenery / 油畫類 Oil Painting

油畫 200 × 98 cm
( 1907年6月25日~2011年2月11日 )

陳慧坤,1906 年出生於台中龍井鄉。其父雅好文藝,常臨摹芥子園畫譜自娛,幼年的陳慧坤也在旁跟著塗抹,並且喜歡描摹門神、灶神及捏泥人,自小展現了藝術上的天分與興趣。小學四年級時由於受到陳瑞麟老師的鼓勵,與藝術結下了一生之緣。

許多台灣前輩畫家多多少少都有相似的童年,或許戰亂與貧困是那個時代免不了的命運,陳慧坤前半生的命運尤為坎坷,父母早逝,只能依靠著祖母。中學畢業後,因對藝術的執著赴日本習畫,成績優異。返台後,一直從事創作與教育工作。陳慧坤比別的畫家更悽苦的命運是年輕時短短時間內連遭兩次喪妻之痛,直到娶了第三任妻子莊金枝之後,才否極泰來。

陳慧坤一生勤於繪畫,埋首鑽研色彩,實驗各種新方法,並且融合了膠彩、水墨、油畫三個領域,構築他獨特的繪畫風格。畫家對大自然無比敬重,青年時代嚮往印象派畫法,寫生的足跡遍及台灣及全世界。他於八十自述中表示:「堅持自己的路程,探究美的正確方向,能獻身於美術的教育與創作,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矣!」。

晴朗的天氣對於多雨的淡水是種上天的恩賜,因為唯有在這種時候,淡水河的兩岸才能顯現各自殊異的美麗。如果八里觀音山是樸實詩意的「淡抹」,那淡水小鎮就是名副其實的繁華「濃妝」了。 雖然題旨是「淡江觀音山」,作者取景的角度也是遠眺對岸的構圖,但是前景才是作者真心著重的描寫對象。60年代初期的作品,仍然以一種近似膠彩的細緻方式在進行描寫。有了天、山、海的單純背景的襯托,橙紅如積木堆疊似的淡水街道,呈現了一種文明的美感。尤其在畫面左半邊的歐式建築「淡水禮拜堂」更是搶眼,可以說是此幅畫之主角。「淡水禮拜堂」是為了慶祝馬偕博士來台傳道六十年所建立的,一直是淡水文化的指標之一,在錯落的低矮屋宇間,高聳的尖塔是崇高的精神象徵,表現淡水當年的風華。 畫家所處之處是當年眾多畫家寫生必至之處,兩岸一左一右兩個頂端,各自代表著淡江的自然與人文,淡水是台北河運的進出口,它的變遷紀錄著一個城市的歷史。
色群
C74926 199/73/38 49/50/47 0/63/81/22
4A400C 74/64/12 27/0/31 0/14/83/71
81787D 129/120/125 51/4/-1 0/8/4/49
A7803B 167/128/59 56/10/43 0/23/65/35
548C9B 84/140/155 55/-16/-14 46/10/0/39
266983 38/105/131 41/-15/-21 71/20/0/49
062915 6/41/21 14/-17/9 87/0/50/84
065C11 6/92/17 33/-36/33 94/0/81/64
CDC6BC 205/198/188 80/1/6 0/2/8/20
C67759 198/119/89 58/30/30 0/40/55/22